日本:合掌

是日本一种非常特殊的民居建筑形式。典型的全木质建筑,不使用钉子,坚固耐用。屋顶用茅草铺就,因屋顶的形状如同两手合握一般,所以这种建筑被称为“合掌造”。屋顶的倾斜度有50-60°。除了可以防止厚重的积雪压垮房屋,也能减轻除雪的负担。

竹楼

云南处在南亚热带,接近热带,建竹楼所用竹子原料丰富,建设费用低;下层四面空旷,上层易于通风,冬暖夏凉。竹楼一防潮湿,二可散热通风,三可避虫兽侵袭,四可避洪水冲击。每年雨量集中,常发洪水。竹楼下架空有利于洪水的通过。云南地震多发,竹楼相对于其他建筑,更有利于防震。

廊 桥

亦称虹桥、蜈蚣桥等,闽浙边界山区,尤其在浙江泰顺,泰顺因此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有顶盖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

半边房:房子半边盖

陕西关中,山西,宁夏均有分布。陕西地处内陆,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外墙也可以防风沙。少雨干旱的大陆性干燥气候,使得雨水格外珍贵,下雨要让雨水流到自家院子。

雪 屋

北极附近气温极低,帐篷无法御寒,爱斯基摩人建造圆顶雪屋,迁入地下居住。半球形的雪屋从外表看很像一口大锅扣在地上,或者像一个小小的蒙古包。雪屋入口低矮窄小,减少热量散失,一间雪屋的平均寿命在五十天左右。

西欧北欧草皮屋

草皮屋始于维京和中世纪时代。西欧北欧有着大片的森林与寒冷漫长的冬季,人们用木头造小屋,在屋顶上铺上土壤种上小草,屋顶上的草皮可以吸收雨水,冬天时可以隔绝寒气的侵袭,夏天时又可以把暑热阻挡在外,以阻隔外界的寒冷。

骑楼

骑楼是针对南方日烈雨多而创造的一种临街建筑方式。广东夏日炎热多骤雨,台风也欢喜出奇不意来临,于是就因地制宜地建筑楼房。临街一楼是店铺及行人街道,二楼以上的居室跨人行道而建,为行走的人遮阳挡雨。

蒙古包

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当地降水少,便于拆迁,适合放牧。蒙古包无棱无角呈圆形流线形。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

台湾地下屋

兰屿岛的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台风来时,风力大,破坏力强;台风过后,酷热难当。当地达悟族人营造了这种“地窖式”民居,优点突出,可躲避台风,且住起来冬暖夏凉,能采光通风,排水良好,极具特色。

江南吊脚楼、四川丹巴藏寨、傈僳族千脚落地房

利用山丘的坡度, 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或出挑楼层和廊檐,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 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 ,使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 ,相互衔接。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面街背河,顺河展开。河谷平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船型屋

 船型屋外形为拱形状,远看如一艘倒扣的船,这种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黎族人民就地取材,以黄泥为地,用稻草粘土筑墙,竹子和木头搭架,再用藤条固定,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茅草屋面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屋内冬暖夏凉。但原木和竹子易生虫,茅草易腐烂,5年到8年房子就要翻新一次。
    

云南 “一颗印”

云南一种两层楼的小型院落民居,因建筑外形方正,而墙面较高,造型上犹为一枚方印,因而得其名。“一颗印”建筑实际上是北方四合院在南方的形式。南方的四合院受到人口密集、建筑面积有限,加上云南地形多山地,气候多雨的诸多客观条件限制,北方四合院在云南就变成“一颗印”,但是,这种改变并不是单纯的缩小,例如:因为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外墙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只有在天共里,才开大窗等等。天井用于采光、通风,天井狭小,廊檐宽大、连通,便于雨天通行,避免强光照射,遮荫。

大理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

风影响房屋朝向、街道走向。正房大多坐西朝东(受地形影响,常年以偏西风为主),正房对面是照壁,照壁一般漆成白色(反射太阳光,为正房提供充足光线),廊檐较宽(防雨、遮荫)。

广东 镬耳屋

岭南传统广府民居的代表,分布于大珠江三角洲、粤西地区。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镬耳的山墙可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也有以牡蛎壳代替青砖建造的镬耳屋,冬暖夏凉。

胶东半岛 海草房

胶东半岛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当地居民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覆盖屋顶,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

黄土高原 地坑院

黄土塬上地区缺乏森林资源,建造房屋材料少。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地下住人,地上打场可以晾晒农作物。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有栏马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存放粮食的窑洞开有与地面相通的“马眼”,收获季节可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屋内放置的粮囤中,方便省事等等。地坑院的不足:地下建筑不通风,空气质量差,易潮湿,食物易霉变,雨季怕积水,内部改造困难。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楼。乡间和山区的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为三层:一层关栏牲畜,二层当卧室、厨房和储藏室,三层设经堂。平顶用来晾晒谷物。屋顶插经幡,房屋旁一般有转经简。

特鲁里尖顶石屋

地中海夏季炎热,当地农民搭这种“窝棚”,供田间休息避暑之用。石灰岩块的房舍,坚固、干燥,住着这种房子里冬暖夏凉,悠闲舒适。当地缺少高大树木,附近石矿石材又比较贵,但遍地可见小块石灰石,于是人们就地取材用石灰岩建屋。

蜂巢屋

哈兰位于土耳其东南部。面对干旱和欠缺木材的环境,当地人便就地取材,用泥土筑起仿如巨型山坟的土塔。蜂巢屋最初以泥土和动物粪便建造,后来才加入砖头作支撑结构。一般的蜂巢屋由3至4座土塔相连,目的是增加使用面积,而土塔面层的泥土有保持室内恒温以达冬暖夏凉的妙用。

福建土楼

土楼内外不设阳台,但土楼坐北朝南,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到了中午,太阳便可照到天井,使得楼内光照充足。尤其是圆楼,因为其面积庞大,所以日照面积也就越大,得到的光照就越充足,太阳就可以照到每一个死角,同时又达到防潮防湿的作用。

土楼屋顶的外坡要比内坡长,这有利于防止雨水下渗到土墙而引起的坍塌。其墙角用石料砌成,往往也比较高,可以防止发大水时墙角被冲垮的引患。在夯墙时,把竹条当作如今的钢筋放到墙内,由于竹条坚硬且富有弹性,整体性能良好,所以地震发生时,墙内的竹条会被拉直,使得墙体不易倒塌,过后,竹条会受到圆楼回心力的作用,自然合回去,取得抗震的良好效果。夯筑成了厚实严密的墙体,这样可以防止台风的侵袭,也起到御敌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隔热的目的,住在土楼里的人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冬暖夏凉。土楼通常不会建在山顶上。几乎所有的土楼都位于谷底,理想的情况下背后靠山,前面有水流过。

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以北房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庭院方正,利于冬季采光取暖。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沙很大,院墙加高。

围屋

客家围屋是中国客家文化中重要的特色民居建筑,客家围屋通常由外围围合部分和内部核心部分组成,其中祠堂、堂间、横屋、围屋、炮楼、天街、天井、化胎、禾坪、月池等是客家围屋的重要构成要素。围屋其建筑形式的成因受限于颠沛流离所形成的“防御心理”和丘陵地貌的“自然条件”。

开平碉楼

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设计者或工匠按照主人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和建筑要素糅合在一起,自成一体,这些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元素在碉楼中和谐共处。主要特征:墙体厚实,铁门钢窗,门窗窄小,墙体上设有枪洞。

其他版本对应知识点分析解读

多样性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类型、组成和景观等方面,根据属性可划分为有形地域文化和无形地域文化。前者一般以物质形态存在,较为具体,例如民居建筑、遗迹遗址等;后者主要包括节日庆典、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相对抽象。

乡村作为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的聚落类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并留传了众多独特的景观风貌,主要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村民不同的生产活动往往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景观,主要有耕地作物、草原牲畜、水面渔船等。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产方式,同类生产活动会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土地利用景观。耕地作物可进一步分为水田稻作、旱地旱作等;旱地旱作也会有精耕细作和机械化大农场等不同景观。

旅游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古村古镇的经济收入,缓解其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过大的游客量对古村古镇的保护将构成极大的威胁,可能使当地古朴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无形遗产在短时间内迅速衰减甚至消失。

徽州文化

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接壤地区,群山环抱。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促成了徽州文化的全面发展。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徽派建筑、徽墨歙砚、新安理学、新安教育、徽剧、徽菜、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人地观,也深受移民文化、宗族文化和皖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徽州文化崛起于北宋后期,鼎盛于明清时期,目前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列为我国三大地域文化。

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景观为例探究城乡景观体现的地域文化,一般可按以下步骤:

●确定景观的基本功能:农田。

●确定景观的位置和占地范围:云南省红河州的许多山地。

●确定景观所处的地域范围:较小尺度的地域是红河州,较大尺度的地域是中国西南地区。

●确定景观所处的功能区或文化区,进而判断该景观所体现的功能区或文化区的特点:景观体现了云南省红河州山区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山区农业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

●判断景观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地域文化属于哪些人:红河哈尼梯田象征当地人民勤劳的品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不仅是当地人,也是世界人民的愿望,因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下载PDF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