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人口分布

不均衡性:世界不同地区和国 家人口分布的总特征。大约 3/4 的人口分布在 5%的陆地上。 地域差异:世界各地人口分布 不均匀。

趋向性:
纬度: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 纬度地带。近 90%的人口居住 在北半球,尤其集中在北纬 10°-50°。
海陆位置:主要集中在距海较 近地带。约一半人口分布在距 离海岸 200 千米以内地区。

海拔: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 带。海拔 200 米以下的平原地 区,面积不足世界陆地总面积 的 1/4,却分布着世界一半以上 的人口。近 80%的人口居住在 海拔 500 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各大洲:
各大洲:亚洲人口数量最多、 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数 量最少、人口密度最小,南极 洲无人定居。亚洲陆地面积不 足地球陆地面积的 30%,但人 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 60%左 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 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85%。
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 北美东部和欧洲。这些地区面积约 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 1/7,却集中 了 2/3 以上的世界人口。 人口稀疏区:气候恶劣地区以及地 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干旱的荒 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 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等,由于自 然环境条件的限制,都不适宜大量 人口长期居住。 城乡分布: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 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2014 年全球约有 54%的人口居住在城 镇。北美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非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低的大洲。

活动
1.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例如:从海岸向内地 200 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 30%;海拔 500 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 80%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 57%。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相关任务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纬度范围?南半球相同纬度范围为何人口较少? (2)推测除南极洲外,距海岸线 200 千米范围内的人口占全洲总人口的比例最低的大洲是哪一个? 说出你的理由。
(3)根据以上分析,试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2.20 世纪中期,美国地理学家邦奇(W.Bunge)等用人类大陆图(如图 1-4 所示)揭示世界人口分 布情况。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口密集的地区,其中面积较大的人口密集区称人类大 陆。读图 1-4,完成相关任务。

(1)在图中边框的刻度处标注经度和纬度。
(2)在图 1-4 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共存在几个人类大陆?说一说,这些人类大陆分别是哪些 地区?
(3)邦奇用人类大陆图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对你有哪些启示?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基本原则:人类总是选择相对适宜生存与发展的地方居住并从事生产活动。人口分布是在人类适应 和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繁衍子孙后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自然因素: 基本因素: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的物质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产生重 要影响。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显著。气候:气候主要通过气温、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 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 地形:一般来说,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高山和高原地区气候寒冷、交通不 便,人口稀少,甚至无人定居。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水资源和土壤:稳定的淡水水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水源、便利的水运等,沿岸地区往往人口较为稠密。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土壤是间接影响因素。其他:森林、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也影响到人口分布。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且稠密;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少而分散。 历史因素:亚洲和欧洲等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数量多,密度大;而在美洲和大洋洲等开发历 史较短的一些地区,至今人口数量少,分布稀疏。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 程度渐趋弱化,许多新区得以开发。 其他因素:政府的政策以及战争等因素,有时也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因素也会影响人口分布。

知识窗

热带高原、山地的人口集聚地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 例如,非洲刚果盆地底部气候湿热,人口稀少,而东非高原海拔 1000~1200 米的地区则人口稠密。 这是因为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此外,这一海拔超 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在南美洲,海拔 2000 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间谷地则 形成一些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1.活动:探究东南亚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及 影响因素
1.读图 1-1-6,说出东南亚地区人口分布的 主要特点。 2.以东南亚地区某个国家为例,说明影响 该国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2.活动:分析自然因素对俄罗斯人口分布的影晌 俄罗斯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横跨欧亚两大洲。俄罗斯陆地面 积 1709.82 万平方千米,2020 年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 8.4 人,是世界上人口分布较为稀疏的 国家之一。 俄罗斯有四大地形区,从西至东依次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 山地。俄罗斯处于中、高纬度带,地跨温带、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差异大且复杂多样;其年平均气 温只有一 5.50C,特别是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气候酷寒。俄罗斯西部降水较多,东部降水较 少,差异显著。 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西密东疏特枉,即人口主妥集中在欧洲部分,而面积占俄罗斯 陆地面积 3/4 的西伯利亚地区,居住的人口却不到俄罗斯总人口的 1/4。 分析导致俄罗斯人口分布西密东疏的自然原因。.俄罗斯人口分布和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异同点?

3.作业题
1 阅读图文材料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导致孟加拉国人口稠密的自然因素。
2020 年,孟加拉国有 1.65 亿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 1200 人以上,约为中国人口密度的 8 倍。

2.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测定和描绘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用于研究人口位置和空间移动,可确切并形象地展现人口分布 的变化过程。人口重心的移动方向表示人口分布的伸展方向,移动轨迹表示历史上人口分布、聚落 集散的动态变化。
1790 年,美国的人口分布重心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马里兰州西北部。到 1980 年,人口分布重心就移 到了密苏里州东部。190 年间,美国人口分布重心移动近 1400 千米,移动速度平均每年约 7 千米。

(1)请将美国不同年份人口分布重心用线连起来,绘成重心移动轨迹图,说出美国人口分布重心移动 的规律。
(2)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美国人口分布重心变化的原因。

3.从古至今,我国人口分布 重心在不断变化。在所给 中国局部图上,标出下表 中各年份中国人口分布重 心的大致位置,并用带箭 头的线段标注出中国人口 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描 述其变化的规律。

4.探究 爪哇岛位于苏门答腊岛与巴厘岛之间,是印度尼西亚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爪哇岛的陆 地面积为 12.69 万平方千米,仅占印度尼西亚陆地总面积的 6.66%,但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 以上。爪哇岛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火山活动较多,岛上广泛分布着肥沃的火山 灰土。

5.活动 1.想一想,下列人口稀少区域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在表格中画圈)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在云南的热带及其边缘地区,人口垂直分布状况与国内其他地区有所差异。例如:南定河的河谷平 原,尽管地势低平,但过热过湿,排水不畅,加上草木繁茂,疟疾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因此 人口分布较少;元江中游河谷平原地处雨影区,气候燥热,人口也不多。相反,在当地海拔适中的山地和高原,气温和降水适中,排水通畅,疟蚊危害明显减轻,人口分布较为稠密。

(1)在青藏高原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如青海的河湟谷地,西藏的雅鲁藏 布江中游及拉萨河谷等,而其他地区人口则非常稀少。议一议,青藏高原与云南的热带及其边缘地 区相比,两者人口垂直分布模式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热带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区,而在山区和高原。对照世界地形分布图, 找出能够说明这一地理现象的实例。

三、中国人口分布
基本国情:我国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
胡焕庸线:
1935 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并提出从黑龙江瑷珲(今黑河市爱辉区)至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是 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以此线为界,全国约 96%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 36%的东南部地区,约 4%的人口分布在 约占全国土地面积 64%的西北部地区。


活动:探析胡焕庸线
选用适当的地图,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在地图上确定胡焕庸线。观察并说明胡焕庸线与我国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以及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界线的关联性。
2.观察并说明胡焕庸线与人 口 100 万以上城市分布的关 系。
3.评述我国人口分布基本格 局。 (1)人口分布不均衡是否意 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 (2)我国西北部地广人稀的 现状有可能改变吗?

4.(1)找出黑河—腾冲线西北一侧人口较为稠密的区域,归纳它们的地理分布特点,分析其人口 较为稠密的原因。 (2)分析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讨论该线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内在联系。 (3)近一个世纪以来,虽然我国人口分布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人口地理界 线依然是我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基线。议一议,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人口地理界线是否会向西北方 向移动?为什么?

5.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均有着重要影响。例如,我国深圳在设立经济特区 后,人口快速增长,这是政治经济因素(国家发展战略)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查找相关资料,举例 说明其他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6.塔里木盆地处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曾兴起过楼兰、尼雅等繁华城镇,但近代均被沙漠掩埋。尼 雅遗址地处“丝绸之路”南道的交通要冲,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现存各类遗址多达数百处。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尼雅遗址保存状况良好,出土了大量的丝绸、毛织物、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试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方面,讨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

    一、世界人口分布 1.(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南半球相同纬度范围内,陆地面积较小(或海洋面积广大), 人口分布较少。
    (2)非洲。非洲海岸线平直,少优良港湾,距离海岸线 200 千米范围内面积占非洲总面积小,且非洲 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内陆高原地区较为凉爽,适宜居住。 (3)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在热带地区,人口多分布在气候相对凉爽 的高原地带。
    2.(1)略。
    (2)4 个: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3)启示:①人类大陆的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比重很小,但却集中了世界绝大部分的人口,世界上 的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 ②可以用简化的图来表示复杂的地理现象,去除干扰因素,只留下最重要的内容,直观形象。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1)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地 4 (2)、如东南亚的泰国,泰国人口主要集中在湄公河下游平原。自然因素:全年高温,降水丰富水热 条件好;河流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该区域人口多,劳 动力丰富,且在湄公河下游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农业经验丰富。
    2.(1).提示 俄罗斯地势西低东高,西部几乎全属东欧平原,降水较多,气候适宜,适合人类居住; 而东部多为山地与高原,如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等,地势较高,气候酷寒,不适合人 类居住。
    (2).提示 不同点是俄罗斯人口西多东少,而中国人口东多西少。相同点是俄罗斯和中国人口分布 都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和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生活环境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3.作业题
    1.提示 孟加拉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与聚落发展,人口稠密。
    2.(1)提示 按照时间由先到后的顺序依次连接代表美国本土人口分布重心的小五角星即可,绘 图略。移动规律:美国本土人口分布重心整体自东向西移动。(2)提示 美国本土人口原来主要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后来由于政府对西部的开发,引起美国 人口分布重心自东向西移动。3.提示 绘图略。 规律: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多数时间位于河南省。 西汉到明朝,人口分布重心向东 南方移动;明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人口分布重心呈现由东南向西北转移的趋势;195 3 年至1995 年,人口重心稍南移,变化不大。
    4.探究
    (1).爪哇岛陆地面积只有 12.69 万平方千米,仅占印度尼西亚陆地总面积的 6.66%,但印尼 2 亿 多人口却有一半以上(1.4 亿多人)分布在该岛。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纬度低,属于热带雨林气 候,全年高温多雨;岛上火山活动多,广泛分布着肥沃的火山灰;岛上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 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充足。从人文因素看,该岛位于印尼的主要 岛屿之间,位置优越,港口多,交通便利;岛上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产业活动活跃。所以该岛人 口密度特别大。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工业、农业、交通、商贸)、社会、历史、 文化、科技和政治等。
    5.活动
    2.(1)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条件差,而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条件好,加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生产。云南热带及其边缘地区的低地,气候湿热,排水不畅, 草木繁茂,疟疾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人口分布较少;海拔适中的山地和高原,气温和降水适 中,排水通畅,疟蚊危害明显减轻,人口分布较为稠密。 (2)例子:巴西人口集中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亚马孙平原人口较少;墨西哥人口大部分位于墨西哥高原 南部地区。
    三、中国人口分布
    1.胡焕庸线与我国 400 毫米年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致重合,与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平行。
    2.人口 100 万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胡焕康线的东南侧,而人口 100 万以上城市在胡焕庸线的西北侧分布很少。
    3.(1)否,人口的稠密程度和很多因素有关,包括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寒冷的黑龙江漠 河,人口相对较少;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严重,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欠发达 人口分布也较少。而我国东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形相对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故 人口稠密。(2)有可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和发展经济治理土地荒漠化,因地 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跨流域调水缓解缺水问题等措施使人口增加。 4..(1)人口较为稠密的区域:新疆绿洲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南部河谷 地区。
    地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匀,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人口较为稠密的原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在水源充足的绿 洲或河流沿岸地区,人口稠密。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 (2)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①该线直观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线的东南侧人口稠密,线的 西北侧人口稀疏。②此线成为地理研究和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该人口线与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线东南侧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充沛,地形以平原丘 陵为主,线西北侧位于非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降水较少,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线两侧自然地理 环境差异显著。 (3)方案一:不会,该线西北自然地理环境恶劣,气候干旱,自然承载力有限,人口难以大量增长。 方案二:会,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交通条件的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这 条人口分界线会小范围波动。 5..历史因素:美国五大湖沿岸地区是美国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大量在此聚集。 政治因素: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改变该国人口的格局;安史之乱之后我国南方人口首次超过了北方。 文化因素:旧金山的唐人街是华人的聚集区;我国西安的回民聚集地。 6.早期尼雅地区水源充足,湖沼遍布,草木茂盛,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地处古代“丝绸之路” 上,交通便利,商贸往来频繁。随着人口增多,用水剧增,尼雅河断流,生态环境随之恶化,人口 被迫外迁,尼雅地区逐渐变成废墟,绿洲良田变成荒漠。

    下载学案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