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大多不能直接利用,必须经过获取、处理、加工、改造等环节,才能服务于人类。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倘若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 水污染
当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并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降低水的利用价值,造成水污染。
按照人类活动方式,水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按照污染物空间分布状态,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中,由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矿山废水,往往通过固定排污口排放,具有污染物多、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是需要重点治理的点污染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或不正确使用农药和化肥,也会造成水污染,属于典型的面污染源。
- 大气污染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大量粉尘和废气进入大气层,这些污染物的浓度若超过一定标准并持续一段时间,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对人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大气污染与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密切相关。

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和烟尘。不少严重的大气污染灾难,比如伦敦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等,都与煤炭使用有关。
汽车尾气、石油化工排放的废弃物,包括烯烃、二氧化氮、链烷等,这些污染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石油之城”四日市发生的“哮喘事件”,科威特发生的“科威特哮喘”,都是由石油化工产品的过度使用造成的。
- 固体废物污染
在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大量固体废物因难以利用而被抛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丢弃的固体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这些固体废物倘若处置不当,其有害成分通过水、空气、土壤等途径污染环境,进而危害人类健康。此外,固体废物露天堆放或填埋处置,也需要占用大量土地。
环境污染随着市场需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而不断变化,很难根除。但是,人类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和治理。例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导向,节约使用各类自然资源;工业企业布局适度集中,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加强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借助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把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