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变革
我国的环境保护正式始于1972年。40多午来,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进步推动了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变革。每10年左右,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就有一次大的改革和提升,这也为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1972-1988年,我国召开两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从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到独立的国家环境保护局,标志着环境保护在国家管理体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1989-1998年,环境保护压力继续加大,我国开展了”33211″重大污染治理工程(“33″是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滇池、太湖、巢湖);”2″是两控区,即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11″是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和”一控双达标”环境治理工程(即到2000年,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凉结在1995年水平,环境功能区达标,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与此同时,全国开始实施退耕还林等六大生态建设重点工程。1998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1999-2008年,该阶段主要是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快速增长势头,实施总量控制,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和”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国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比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并分解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02008年7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
2009-2018年,在这个阶段,生态丈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中心,推动绿色发展。坚决向污染宣战,我国出台实施了大气、水、土壤”三个十条”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了中央环保督察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2018年3月,我国组建生态环境部。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为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国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规划统筹,推动保护战略。制定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2016-2017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宏观与系统的保护。优先把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功能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目前江苏等六个J面市已经制定或者实施了生态保护红线方案。
第三,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其中核心问题是解决长江的饮用水安全,针对不同水源地的问题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整治方案。
第四,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快改善环境质量。目前已建设了52个省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联合监测。并对工业聚集区进行污染排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从治理环境问题的成效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2016年,沿江11个省市l到111类的水质断面比重是75.2%,比2015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比2015年下降了2.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