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所有能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都属于耕地呢?

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一般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通常,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旱地又分为水浇地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我国耕地资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截至2017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35亿公顷(1公顷=15亩),居世界第四位,约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4%,占比低于许多国家。我国人均耕地1.47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排在世界120位以后。

(二)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根据原国土资源部2009年公布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标准,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级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耕地质量最差。1~4等、5~8等、9~12等、13~15等耕地分别划定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2015年,我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质量总体偏低。

随着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等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日趋凸显,尤其是土壤受污染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如目前全国土壤有机物含量平均水平已经下降到1.0%左右,其中低于0.6%的占14%以上,明显低于欧美国家耕地2.5%~4%的水平。此外,我国尽管实行了国家统筹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但往往是“占优补差,补不抵占”,即使实现耕地总量平衡,仍隐藏着优质耕地流失、劣质耕地增加而造成耕地总体质量下降的问题。

(三)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我国耕地分布相对集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以东的地区,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耕地。以昆仑山—祁连山—秦岭—淮河为界,南方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4/5,耕地不到全国耕地总量的2/5,水田面积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0%以上;而北方水资源、耕地资源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5和3/5,耕地以旱地为主,水热条件较差,大部分依赖灌溉。

(四)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2013年,我国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8029.15万亩,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及黑龙江省。经过长期的土地开发,剩余部分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