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如何理解“藏粮于地”,如何才能做到“藏粮于地”?

对于这一课题的探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资料1 “藏粮于地”的含义

“藏粮于地”强调的是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广义上看,它有三层含义。一是确保具有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面积。这些具有生产能力的耕地可以暂时不种但不可以减少。二是同等面积的耕地要生产更多的粮食,也就是保护和提升耕地的质量,不能使耕地生产能力减退或受到破坏。三是在粮食生产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让退化的耕地休养生息,从而保障和提升耕地的生产力;一旦出现粮食紧缺的状况,这些耕地可很快恢复粮食生产,满足国内粮食需求。

1.“藏粮于地”与“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强调的重点有何差别?

2.从决定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来看,在已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藏粮于地”的关键是什么?

资料2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

“藏粮于地”基于以下认识:一是粮食供应充足,可以有富余的耕地用来休养生息;二是耕地质量降低的问题突出,确实需要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的策略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总体上未出现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

然而,在过去数十年中,为解决温饱问题,我国农业生产一直沿循高投入、高产出模式。在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产的同时,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耕地生产力下降等退化问题。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使耕地从质量不高的“亚健康”状态中得到恢复,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保障能力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又面临粮食产量、粮食库存量和粮食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国内粮食库存增加导致仓储补贴负担较重;粮食生产成本高于进口成本,使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充足的时机,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1.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有哪些有利条件?

2.“藏粮于地”对解决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之间的矛盾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藏粮于地”对解决粮食储备成本与粮食稳定供给之间矛盾的意义?

资料3如何“藏粮于地”

“藏粮于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优质耕地。耕地在我国始终是十分紧缺的资源,在耕地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藏粮于地”可以借鉴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智慧。我国传统农业的优点就是通过施肥和精耕细作,使土地越种越肥,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通过施肥,使物质得到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此外,我国古代还采取修筑梯田、基塘生产、兴修水利工程、作物轮作等措施改进和维护耕地质量。

在现代,提升耕地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农田环境污染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国各地针对各自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因地施策。

•吉林省颁布黑土地保护条例,规定对质量严重退化或者污染严重的黑土地,实行轮耕、休耕或者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同时采取土壤工程技术等污染防治措施,推进连片治理。

•辽宁铁岭县对6000多公顷农田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增施有机肥、玉米大豆轮作等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措施。3年后项目区耕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粮食单位面积

产量,均有所增加。

•黄淮海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问题十分严重。这里的人们采取引淡淋盐、井灌井排、

营造防护林等综合治理措施,调节和控制土壤中的水盐运动,使耕地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江苏张家港善港村农民以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今他们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不用生长激素,在农作物收割后的田里种上红花草、苕子等绿肥作物,待其长大后将其翻压在土中,以增加土地肥力。

•甘肃玉门六墩乡昌河村原是一个土壤盐碱化严重的“碱窝子”,经过多年的改良,可以种庄稼了。尤其是经过拉沙换土和麦草翻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增加。

1.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对“藏粮于地”有什么借鉴意义?

2.在现代耕地质量提升的案例中,选择两个案例,说明当地耕地质量提升方式与自然环境及耕地资源特点的关系。

执行任务

步骤1 收集“藏粮于地”的现实案例

收集本省级行政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现实案例,重点说明其提升耕地质量的方式,并剖析其与区域自然环境及耕地资源特点的关系。

步骤2 提出“藏粮于地”的可行建议

针对你家乡维持可持续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需求,运用相关地理知识,提出“藏粮于地”的可行建议。

步骤3 交流与分享

与同学交流你收集的案例以及提出的“藏粮于地”的可行建议。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