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与产业转移密切相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978-1994年的探索起飞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抓住香港、台湾制造业转移和改革开放试点的有利条件,以相对廉价和丰富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吸引了大量香港、台湾的企业前来投资设厂,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承接香港的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玩具、箱包等简单加工组装的轻纺加工业。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承接台湾的传统制造业和电子产业.通过承接香港、台湾的产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新的产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1994-2003年的快速提升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提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越来越小。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才多、技术高、设备先进、管理能力强的优势使得产业优化成为可能。

这一时期,日本、韩国、欧美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由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承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产品结构也开始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转变,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转变,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电子信息制造等高科技制造业迅猛发展,工业经济素质和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2003年以来的调整、转型阶段:2003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抓住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机遇,迅速成为全球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
2003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因素制约,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受此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企业陆续关闭,或向广东省内欠发达地区,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省份,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或地区迁移。
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出为高端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高端产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名词链接:
资本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较多资本投入,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例如,交通、钢铁、机械、后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都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亦称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生产结构中,技术、知识所占比重大,科研费用高,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价值高,增长速度快。包括新兴的电子计算机工业、机器人工业、航天工业、生物技术工业和新材料工业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
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