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居民经济收入不高,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区域内部发展差异不大,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稀疏。区域开放程度较低,进出口贸易规模偏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二)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随着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扩展,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态势,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发生很大变化,表现为明显的不协调。
该阶段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工业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大规模的工业化也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水体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第三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中心城市呈现率先发展的势头,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三)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成长阶段后期,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以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区域产业必须进行调整,寻求新的发展。
我国近年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其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四)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长动力的转换。强调以创新为引领,主要是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