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利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这就是工业生产活动。图3.17展现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与农业相比,工业区位选择虽然也会受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图3.18)。

(一)经济效益
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利润最高的地方。
如果把工厂建在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的地方,是很理想的,但是实际上很少有这样所有条件都理想的场所。因此,在市场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者会综合考虑多种成本,把工厂建在总成本最低的地方。
•从运输成本看,工业原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交通运输。一些原料容易腐烂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等,多建在原料产地附近。一些产品容易变质或者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产品需要保持新鲜状态,要尽快运到市场销售,如肉类加工业、啤酒制造业等,多建在靠近市场的地方。
一些需要大量运进原料的工业,需要建在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的地方,如沿海和沿江港口、铁路枢纽,以及高速公路沿线等交通便捷的地方。例如,宝山钢铁厂建在上海,可以利用上海的港口优势,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铁矿石(图3.19)。

•从能源成本看,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能源。一些消耗能源多的工业,多建在能源供应地附近。例如,电解铝厂一般建在电能供应充足的水电站附近,因为电解铝需要消耗大量电力,水电成本低,电力价格便宜。
•从劳动力成本看,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一些耗用原材料少、需要劳动力数量多,但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如普通服装制造、制鞋、家用电器装配等工业,一般多建在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一些技术要求高的工业,如集成电路、机器人制造、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工业,需要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一般多建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二)环境因素
环境对工业的区位选择十分重要。一些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大多选择建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地方,例如,饮用水厂应临近清洁水源地(图3.20)。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应非常慎重。例如,造纸厂、皮革厂等水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环境因素往往是通过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环境质量标准等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般而言,在环境质量标准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工业用于环保达标、废弃物治理等投入相对较高。因此,一些发达国家把污染工业转移到环境质量标准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三)社会因素
有些情况下,政策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时甚至会成为主导因素。例如,20世纪50年代,由于国防的需要,我国在内陆山区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有时国家或地区也会制定一些政策,通过提供廉价的土地、优惠的税收、适当的补贴、配套的基础设施等措施,使企业转向综合成本更低的地区布局。例如,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采取限制东中部主要棉花产区棉纺织工业发展的政策,并针对纺织业提出了“东锭西移”,引导棉纺织业向新疆等地发展。
除了上述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外,文化、个人偏好等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回乡、回国投资建厂,除了政策因素,还有个人情感方面的因素。
大多数情况下,工业区位选择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多种因素,作出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