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语“ElNino”,每2~7年发生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正常年份,赤道两侧的信风将太平洋东侧大量的表层暖水输送到西侧,下层海水上涌,同时,秘鲁寒流北上补充,使得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相对较低。

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表层海水温度低,空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因而降水偏少、气候偏干;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表层海水温度高,空气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

与此同时,由于赤道东部太平洋海域上涌的冷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鱼类的繁盛又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有些年份,信风明显减弱,从太平洋东侧输送到西侧的暖水明显减少,北上补充的秘鲁寒流同时减少,导致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正常年份偏高,这样就形成了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一旦形成,首先会影响全球大气环流,使世界各地出现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以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由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表层海水温度升高,使空气对流运动增强,降水异常增多,甚至引发洪涝灾害;相反,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减少,甚至出现严重干旱。

厄尔尼诺现象也会对全球的生产和经济产生影响,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是最先受到影响的地区。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信风明显减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赤道东太平洋下层冷海水不再上涌,导致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大量减少,捕鱼量下降,并波及世界饲料市场供应。

许多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在赤道太平洋地区,而是全球性的。例如,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日本列岛及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发生持续低温,有些年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还有偏少的情况。厄尔尼诺现象作为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对全球气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