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平时多掌握一些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技能,就会在关键时刻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可能。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

常见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台风等灾害是可以较准确预测的。因此,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这对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地震等地质灾害往往是突发的,较难准确预测,但做好灾前准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地震为例,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图6.18),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若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要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法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如对别人进行救助,也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和被救者。

自然灾害过后,还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例如,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再如,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活动:了解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图6.19)是城镇供人们躲避自然灾害的场所。这里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并配有一定功能设施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布设在城镇空旷地带。

1. 利用电脑、手机等工具,在网络地图上查找身边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

2. 若所在地区建设了应急避难场所,查找从学校或居所前往应急避难场所的最佳路线。

3. 若所在地区没有应急避难场所,请选择附近你认为合适的应急避难场地,并说明理由。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