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灾减灾过程中,灾害的监测和预防非常重要。
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通过监测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提供数据和信息,从而进行预警和预报,直至据此直接转入应急的抗灾救灾行动。

许多国家初步建立了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进行灾前预警、灾时跟踪、灾后评估,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近年来,随着各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完善,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我国建立了包括地面监测、海洋海底观测和天一空一地观测在内的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初步形成。
思考: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常见自然灾害进行监测?
灾害防御指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或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工程性防御措施指通过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提高财物的抗灾性能等措施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指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与防灾法律法规、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阅读:中国减灾的决策服务与法规建设
为了做好减灾工作,我国成立了国家减灾中心。该中心是我国灾害信息收集、综合、制作、发布的权威机构,直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服务。此外,我国注重减灾的法制建设,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减灾法律法规,逐步把减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30多部防灾减灾或与防灾减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还利用多种媒体,采用各种形式,针对不同群体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