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具有圈层结构,可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两大部分。
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名词链接:地震波指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波动。地震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遇到不同的介质,其传播速度就会发生变化。
地壳:地壳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地壳是地球的坚硬外壳,它由岩石组成。地壳的厚度不均,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洋地壳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但各地差异很大,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壳厚度超过65千米。
地幔: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部分是地慢。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莫霍面至地下1000千米的范围为上地幔,1000-2900千米的范围为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60-250千米(上界)至400千米(下界)之间,物质组成与地壳相似,但由于温度超过物质熔点,部分岩石处于熔融状态,这一部分称为软流层。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岩石圈。
名词链接:莫霍面:1909年,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契奇研究地震时发现,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加快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0-40千米,在大洋之下平均为5-10千米。为了纪念他,人们将这个界面命名为英霍洛维契奇面,简称莫霍面。
古登堡面: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后来证实这里是地慢与地核的分界面。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它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研究表明,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包围着内地核。内地核由于压力极大,铁原子和镍原子被挤到一起形成一个固态金属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