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数量变化
人口增长:由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共同决定。
人口自然增长 :
概念: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公式: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年净自然增长人口数量 = 人口基数 × 自然增长率 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 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自然灾害等。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
注意:
人口的总数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取决于人口基数的大小。 自然增长率只要是正数,人口总数就仍然增加,当自然增长率为负数时,人口总数减 少。
人口数量最多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 0 的时刻。

二、人口问题相关概念

人口红利: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 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 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人口负债:在人口转变的早期和晚期,当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时候,将出 现人口负债,经济增长将深受其累。早期出现的人口负债,可看作是对未来的一种人 力投资,是未来人口红利产生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在人口转变晚期出现的人口负债, 则可视作是在偿还前期所享有的部分人口红利,因而可视作真正意义上的“负债”。 人口惯性:人口数量变动方向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性。因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人口生育率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较大幅度地下降,以至降到人口更替水平以下,但由于 人口中现有的和未来一段时期内较多的育龄妇女人数,将使人口出生率不能很快下降, 总人口仍处于增长趋势。人口惯性还表现在人口生育高峰或低潮的重复性,重复周期 与一个人口再生产周期吻合。
人口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总和生育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子女数量。 人口年龄结构:各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人口老龄化: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 65 岁以上老 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会造成劳 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增加、经济增长下 行、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弱化全社会创新创造能力。应对人口老龄化:健 全和完善养老体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银发”产业)、鼓励生育、延迟退休。 人口性别结构: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 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 100 位女性对应 的男性数量来衡量。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需要鉴别胎儿性别,完善社会医疗养老 保障体系.
人口文化素质结构 :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水平过低→不利于优生优育与高新技术产业的 发展→ 国家要增强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及加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还有: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人口流动规模大,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一代户增多、家庭户人口数量下降:原因: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造成的人口流动、人 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 生育率下降原因:育龄妇女减少;不愿生:婚姻观念、生育观念、学历提高、女性地 位提高;不敢生:生活成本、教育压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化;老龄化速度快;城乡倒置,农村更 加严峻;独居空巢老人多;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保障功能快速弱化。

知识窗: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人口 增长比较缓慢。18 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刺激了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如果把历史上各 个时期的人口数量放到坐标图上来表示,可以得到这样一条 J 形曲线。

阅读: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对日本未来发展的影响 人口数量不是越少越好。例如,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对日本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严 重影响和制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日本人口生育率明显降低:1947 年每对夫妇平均生育 4.54 人,1957 年下降到 2.04 人。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生育率一度上 升,但 1970 年后又持续回落,近几年已降到 1.4 人左右。倘若这种趋势持续下去,那 么到 22 世纪之初,日本人口将减少 2/3,即从目前的 1.27 亿下降到 4500 万。 日本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率密切相关。2016 年 5 月 19 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新的世 界各国平均寿命统计数据,日本以男女平均 83.7 岁的高值连续第 23 次排名第一。通常来说,国民长寿意味着该国医疗卫生、社会福祉状况优越,但也意味着社会老龄化 趋势严重。在日本人口中,约 3392 万是 65 岁以上人群,老龄率达 26.7%。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评定标准,老龄率超过 14%是“老龄社会”,21%以上则定义为“超 老龄社会”。2025 年前后,日本老龄率将超过 30%,2060 年很可能突破 40%。 日本低生育率和老龄化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将给日本的未来发展投下阴影。

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作业题1.阅读材料,根据你的计算结果,判断 2016 年汶川县人口是否超载。5.12 汶川地震发 生后,地震灾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成为制订灾后 重建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汶川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省西北部,属于山 区,2016 年人口为 9.76 万人,耕地面积为 6203 公顷。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 地面积警戒线为 0.05 公顷。 对于汶川这一处于山区的极重灾区县未说,灾害引起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主要是土地 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请根据以耕地为约束条件,经过简化得出的可承载总人口计 算公式,判断汶川县重建后的人口容量是否合理。 可承载总人口=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值

2.地球超载日指地球已用完年度可再生自然资源额度,当天进入年内生态赤字状态。 1970 年 12 月 29 日达到该状态。由于地球上的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在 不断增长,所以此后每一年的”地球超载日”都会提前几天到来。1973 年”地球超载 日”提早到 11 月份,2005 年”地球超载日”已经提前到了 8 月份。此后,“地球超载 日”前移的速度开始放缓。2019 年地球超载日在 7 月 29 日,与 2018 年为同一天。2019 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经达到了 1.75 个地球所能提供的总量。
(1)7 月底,2019 年全年的自然资源预算就已彻底耗尽,剩下几个月的自然资源都需要 向 2020 年透支,这对地球生态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2)地球超载日整体上呈逐年提前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3 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要”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 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年)》是北京未来城市发 展的新蓝图。其中”第一章第三节城市规模”第 14 条提出”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 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 2020 年控制在 2300 万 人以内,2020 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探究:在一个天然的池塘生 态系统中,鱼的数量与承载 力及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如 图 1-11 所示,其增长曲线形态呈英文字母“S”形,故称 S 形曲线。随着鱼群数量的增 加,对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需求必然加剧,进 而影响到鱼的数量。受这些 限制因素的影响,鱼的数量 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天 然池塘中,鱼的数量最终达 到一种动态平衡,其原因是什么?

活动 2 1.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范围都在不断变化。结合所学知 识,完成相关任务。(1)你还记得自然资源的概念吗?说一说。 (2)就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而言,将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议一议,人类社会是否会因资源的短缺而面临崩溃?说出你的理由。
2.图 1-14 反映了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试按照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 因果联系,在它们之间加上箭头。

活动 3:牧民的愁与乐 我国甘肃省的两个草场牧区,地形、气候和水资源等自然环境大致相同,但现在一地 牧民乐,而另一地牧民愁。这是为什么呢?

四、人口合理容量
阅读: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人口合理容量有三个特点: 一是临界性。如果某地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 资源基本协调。 二是相对性。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合 理容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合理容量也是不同的。三是警戒性。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 它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人口政策具有着重要意义。

活动 4:分析影响河谷城市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与平原城市相比,河谷城市的发展受周围山体限制,很难像平原城市那样呈圈层状向 外扩展,而是一般依托河流发展,并沿河扩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河谷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而城区用地空间却不足,势必出现 人多地少等一系列问题。河谷空间开阔程度是河谷城市规模大小的决定条件,可供建 设的用地总量是确定其人口合理容量的前提。 河谷城市形成初期,人口较少,河流成为人口集来的有利因素。随着城市迅速膨胀, 水资源可能成为人口规模扩大的限制性因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更是如此。可供水资 源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河谷城市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 河谷城市空气流动性差,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环境问题较严重。绿化空间在改善河谷 城市生态环境方面效果良好,尤其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明显,通过人均指标控 制的绿地建设亦是影响河谷城市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 查找资料,选取我国黄河上游某个河谷城市与黄淮海地区某个平原城市,分析比较地 形、水资源、气候等因素对两个城市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

活动 5:1.占里侗寨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个自然村落,平均海拔 380 米,面积不足 16 平方千米。占里创造了两项令人惊叹的奇迹:一是这里人口数量长期保持在 700 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为零;二是自清代中叶以来,这里无刑事案件发生。相传,占里先民居于广西苍梧郡(今广西梧州),后因战乱和饥荒,迁徙至这里。到了清代中叶,人口增多,人均拥有的田地日渐减少,森林砍伐量剧增,族人械斗的事也时常发生。
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立下寨规:全寨不能超过 160 户,人口总数不能超过 700 人, 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从此,占里的人口得到控制,治安也稳定了,这个 寨规也随之被当作一种规矩沿袭下来,形成了占里人独有的生育习俗。 (1)分析占里侗寨人口数量长期保持在 700 左右的原因。 (2)占里侗寨寨规规定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的依据是什么?

2.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曾对我国各地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 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计算出既有技术条件下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 密度,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1)哪些地区可承载人口量多?哪些地区可承载人口量少?为什么?(2)你认为表中可承载人口量是一定的吗?可承载人口量将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

答案

活动 1: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每增加 10亿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世界人口增长越来越快, 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 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进一步导致自然增长率升高。
作业题:1.提示 通过可承载总人口 = 耕地面积 / 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值计算可知,汶川可 承载总人口 = 6 203 / 0.05 = 124 060 人,结合材料所给的汶川人口数据, 可以判断 2016 年汶川县人口没有超载。2.(1) 提示 自然资源“ 透支” 意味着资源加速枯竭、生态环境 压力增大,可能产生森林 萎缩、渔业资源衰退、土地退化、淡水 资源减少等恶果。 生态超载会导致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 度 使用会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增多,加剧环境污染。
(2) 提示 “ 地球超载日” 一年比一年早,是因为随着社会经 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多, 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数量和速 度都在增加,且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3.提示 北京位于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 地区之一,水资源是北京资源环 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因 此要“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 量, 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 。 探究:池塘生态系统中,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量是有限的,这会影响到鱼的数量。受限制 因素影响,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活动 2:1.(1)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包括矿产资 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2)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提高,可以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领域和范围,一 些过去没有列入资源范畴的物质,现在以及将来可以被广泛利用,增加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虽 然资源的总量是巨大的,但终究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通过科技进步只能 增加资源的可采量。 (3)观点一:会。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 发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得人类社会面临崩溃。 观点二:不会。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用途等不断丰富、改善。可通过建立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
人类的持续发展。
活动 3:第一个牧区:过度利用当地的生物资源开发强度超过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能供养现有人口的生存。第二个牧区:通过建设人工牧场,增大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供养更多人口的生存。
活动 4:提示 比较黄河上游的兰州和黄淮海地区的洛阳。 兰州在两岸 山地限制下,城市用地受 限极大;沿河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城 市用水较为充足;其他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 疏,所以 人口合理容量较小。 洛阳地势低平、开阔,水资源丰富,水热组 合状况良好、气候适 宜,所以人口合理容量较大。
活动 5:1.(1)严格遵循计划生育意识,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自然增长率几乎为零。 (2)根据当地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实际状况。 2.(1)中温带、南温带、亚热带可承载人口量多;北温带、热带、干旱及半干旱区、青藏区可承载 人口量少。原因:中温带、南温带、亚热带水热条件较优越,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大,年生物量 大,可承载人口多。北温带、青藏高原区热量条件较差,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小,可承载人口少, 热带地区水热条件优越,但面积较小,可承载人口量较小,干旱及半干旱区水源条件较差,可承载 人口量较小。自然环境对人口发展及其地理分布有制约作用。 (2)不一定。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 因素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可承载人口也将会发生变化。

下载学案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