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国时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是荀况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来的。他写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他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知道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道理,即农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宜。春秋初期的管仲在《管子·立政篇》中写道:“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在《管子·侈靡篇》中写道:“辨于地利而民可富。”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些论述都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