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这个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的地理环境,如经济、文化、社会等。

在采集—狩猎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有限,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

进入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也逐渐增多。人们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导致一些文明的消失。在这一时期,人类尽管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如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与此同时,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严峻,许多区域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对自然资源不能盲目索取,对自然环境也不能野蛮破坏。这样,“和谐论”应运而生。这种理论又称为人地协调论,它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一方面要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信息社会,又称为后工业社会,现代通信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变革。21世纪以来,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又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为协调人地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