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是粮食生产的决定性要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耕地。

耕地的数量、质量及农业科技等因素都会影响粮食生产。耕地质量的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等会促进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对我国来讲,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主要还是靠耕地数量来保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是我国耕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每一寸耕地都显得十分珍贵。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随时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供求平衡,还包括空间结构平衡、品种结构平衡以及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二十字基本方针,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而粮食安全是耕地保护的内在动力。
总体目标
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目标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川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新格局。
坚守耕地数量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为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我国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核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
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写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记载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
促进城镇利用率较低的建设用地再开发,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促进新增建设用地不占或尽量少占耕地。
拓展补充耕地途径,统筹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等。
提升耕地质量
我国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修编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实现耕地的休养生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提升耕地产出效率。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完善扶持耕地生产政策
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方面的稳产增产潜力。
推进粮食安全保障
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稳定玉米生产。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要大力发展种业科技,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推进并支持农业的国际合作,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
加强粮食流通执法监管,有效开展粮食安全隐患排查,调整优化仓储设施和物流节点布局,因地制宜推广低温绿色储粮技术,加强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保障粮食流通安全。
名词链接:永久基本农田即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它用的基本农田。
口粮:泛指每个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粮食。
耕地占补平衡:即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要做到”占一补一”,是耕地使用和管控的重要手段。
思考:用课文中的数字(18亿亩、10.75亿亩)说明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