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资源,从其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后备资源等方面分析,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耕地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截至2016年底,我国耕地总面积为20.2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人均耕地面积为1.4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活动:1.结合图1-3-4,说说我国耕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与不足。2.谈谈“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这一国情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

《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将我国耕地质量由高到低划分为10个等级,其中一至三等地为高等耕地,七至十等地为低等耕地。根据2014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我国高等级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7.3%,而低等级耕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7.9%。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严重影响着我国耕地的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益。

耕地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

我国耕地空间分布不均衡。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是我国耕地的主要分布区,这里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是我国主要农业区。其中,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西北非季风区耕地数量少,且分布零散。

活动:1.在图1-3-6中描画出大片耕地分布的区域,说出其所在的地形区。2.分析我国非季风区耕地少且分布零散的原因。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

截至2016年底,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8029.15万亩。相对于耕地需求而言,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不仅总量不足,而且质量较低,以荒草地、盐碱地、内陆滩涂和裸地等为主,开发难度较大。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集中连片少,分布零散,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易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次生盐渍化等问题。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