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流域内,上游的用水及水环境会影响下游的用水及水环境;同样,支流会影响干流,河流会影响湖泊、水库、河口等。因此,流域内需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水环境。
黄河流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全流域、全过程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明确流域内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立协作互利机制,协调河流治理、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水量统一调度与节约集约利用:黄河流域水资源地区价配、季节分配不均,为了保证全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实行水量统一调度。
黄河水资源量有限,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水沙调控与黄河长治久安: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关键。调控黄河水沙关系,需要在上游地区修建水库,进行水量调节,保障供水安全和防洪安全。由于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河段,因此一方面需要做好上中游水土保持工作,以减少入黄泥沙;另一方面需要在中游地区修建大型水库,拦蓄洪水,调节水沙,提高水流的挟沙能力,下游河道尽量排洪排沙入海。同时,在下游两岸选择适当地点开辟蓄滞洪区,处理河道不能排泄的洪水。
目前,黄河干流己建成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4座水沙控制性骨干工程,基本形成了以干支流骨干水库、河防工程、蓄滞洪区工程为主体的中下游防洪体系。黄河含沙量近20年累计下降超过8成,通过引调水工程为华北地区提供了水源,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工作,通过植树造林与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及人黄泥沙量,有效缓解下游泥沙淤积状况;有的地方则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逐步改善局部小气候。对汾河等污染严重的支流,则要下大气力推进治理。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内部协作全面规划管理:为了加强黄河流域内部协作,我国在1949年组建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对流域内部的工程建设、水沙调控、生态治理等起到了积极的组织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成立了专门负责黄河流域内水电站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组织,以实现流域内部水电资源的有序开发。
黄河流域各省区积极建立流域生态保护管理和制度体系,建立生态保护协调机制和水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合力治污的工作联动机制;加强对全流域污染源的监管,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重大水污染事件的预警、快速反应和沟通协作机制,努力改善水源地水质。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的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郑州、西安、济南等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加快推进,百姓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道路。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