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全长667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涉及11个国家。
尼罗河有两条主要支流。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终年多雨地区;青尼罗河上游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区,下游流经沙漠地区。尼罗河入海处年平均流量约2300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约725亿立方米。
尼罗河流域生活着大约1.8亿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25立方米/年,属水资源短缺地区。目前85%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但仍有约50%的可耕地未得到灌溉。水电开发率仅为10%。

知识窗: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孕育了人类最早的古埃及文明。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将上游大量的营养土带到埃及,人们在肥沃的土壤上种植棉花、小麦、水稻和椰枣等农作物,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尼罗河的泛滥还稀释了土壤盐分,缓解土壤的盐碱化问题。
尼罗河从阿斯旺到河口长1200千米,河道顺直,坡降平缓,利于航运,特别是其常年风向与河流流向相反,一只小舟可以顺流北下,逆流南上时可以挂帆顺风航行,如此便利的航运条件在世界大河中实属罕见。
古代埃及人为了掌握尼罗河水泛滥的确切日期,早在公元前2781年就采用了太阳历。他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余下的5天作为节日,并且将一年分为三季,即“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4个月。每当天狼星和太阳共同升起的时候(公历每年7月的某一日),尼罗河开始泛滥,因此古埃及人将这一天定为一年的第一天。这种古埃及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历法,并成为今天通用公历的原始基础。
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这里,因此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