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位于北京西郊的石景山钢铁厂成立,1967年改称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首钢曾是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
首钢在给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在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首钢所在地石景山区出现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首钢每年耗水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成为北京水资源的不可承受之重。再加上首钢发展本身与北京的发展战略不符,首钢在北京的内部运营成本过高,首钢搬迁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首钢搬迁方案,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一个新首钢,在顺义建设冷轧薄板生产线,至2010年底完成搬迁。这标志着首钢结束了91年的在京生产钢铁历史,进入了全新的转型发展阶段。
首钢停产搬迁,意味着6万多名职工需要分流安置。确定搬迁后,首钢制定了”压产搬迁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方案”,大部分职工被派遣到顺义首钢冷轧公司、河北首钢迁钢公司以及曹妃甸新建设的首钢京唐公司;年龄较大、身体条件较差和家庭有困难的职工,自主选择退休或提前退休,领取补助和退休金。
新首钢依托曹妃甸深水良港、40万吨矿石巨轮自由出入的优势,使铁矿石原料不必卸载即可以用皮带快速运到首钢堆场,每吨钢节约成本200元,矿石码头每年可为国家节省运输费用5亿至10亿元。新首钢在曹妃甸建立起两庄5500立方米高炉(原来首钢最大的高炉不过2500立方米);采用了200多项国内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达到2/3,93%的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二期建成后,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000万吨,单体钢厂国内最大;不再生产一般钢材产品,而是生产清一色的高档板材。
在发展中,新首钢实现了清洁生产,每年数百万吨固体废弃物100%实现循环利用;不但不排污水,还能通过海水淡化技术向周边地区提供淡水;实现”汽-电-水”大循环,年发电3.4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