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地理条件的时空差异使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以某一特定区域为对象,揭示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差异和区域关联,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区域地理。一些学者认为,区域地理是地理科学的核心,因为它最完美地反映了地理学地域性特征和综合性特征的结合。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吴传钧先生曾撰文指出:“重视区域研究是中国地理学的伟大传统。”

早在公元前5世纪出现的《尚书·禹贡》,即是关于区域分异的叙述。从公元2世纪开始的地方志编写,集区域地理研究之大成,地方志累计总数达1万多种,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的珍贵资料。

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地理学者就对中国许多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大批地理学者参与了各种类型的综合考察,进行了各种区域地理调查、区划和区域规划。

到了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区域地理以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向为中心,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指导。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从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到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的空间治理方向,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都是国家建设中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大事,直接面向全球、国家和地方不同空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当代中国区域地理研究在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必将展示其不可或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担当。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