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杜能(1783-1850)是德国农业经济学家。1810年,他在德国北部梅克伦堡平原购置了农场,并详细记录了该农场十多年的农业生产数据。1826年,他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氏经济的关系>>,在书中提出了在当时条件下农业合理布局的模型,即农业区位论。
杜能假定,一个大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它与周围农业地带组成一个孤立的地区。如果地区内的气候、土嚷、地形、交通等条件都相同,农业便会争取接近市场的区位,因为离市场越远,农产品的运费越高。但越接近城市或市场,地价或租金便越高,农氏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值才能补偿昂贵的地租。一个地方选定所生产的农产品,应当是最终获得收益最高的那种农产品。
杜能认为,在这个孤立的地区内,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的六个环带。这六个环带被称为杜能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城市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边缘地带的农业区位分布与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述的分布已截然不同。作为城市用地,如建造工厂或商业区等,通常比农业用地获得的利润高。因此,城市边缘地带的农民,在期待土地转为城市用地的心理作用下,多不愿在土地上投入大量资金和劳务,农业经营趋于扭放,这种现象距离城市愈近愈明显。因为距离城市愈近的土地,由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的可能性愈大,从而使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活动呈现出与杜能农业区位模型相反的现象(如图3-1-14所示)。距城市较远地区的土地,由于转变为城市用地的可能性小,所以到了城市扩张或发展潜力终止的临界点以外,农业分布又回到杜能农业区位模型。这种区位的变化是美国地理学家辛克莱研究提出的,人们称之为”辛克莱模式”。

思考:调查你所在的城市或最近的城市周围农作物分布情况是否符合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或者辛克莱的土地利用模式。当地农产品有新的分布特征吗?你能解释原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