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城镇化与滞后城镇化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或“虚假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城镇化模式。此模式下的城镇化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工业化水平低,甚至未开始工业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大中城市,除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住房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外,农村人口迁入后不能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而城镇又无法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保障,一些社会问题随之出现。超前城镇化主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推力”大于“拉力”而产生的不平衡等因素造成的,以拉丁美洲一些国家最为突出。例如,巴西工业化及经济水平不如发达国家,但2010年其城镇化率将近85%,明显超出英、美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滞后城镇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为避免城乡对立和“城镇病”发生,而采取各种政策及措施限制城镇化发展。其后果不仅是城镇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等就存在滞后城镇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