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不到2%。自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各国相继经历了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在19世纪的100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70%,城镇人口增加了340%,190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到13.3%。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图2.17)。至2021年,世界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6%。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城镇化过程,达到不同的城镇化水平(图2.18)。

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例如,英国、美国的城镇化在19世纪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城镇化水平已达70%。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与城镇化过程相反的人口移动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萎缩。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很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但由于乡村人口基数大,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镇化还处于较低水平。例如,印度、巴基斯坦、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还不足40%。
综合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各国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9),这条曲线符合一般城镇化发展的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