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在保证居民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承载)的适度的人口数量。
在一定时期,全球或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受多种因素影响。
●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例如,在面积相等的不同地域,气候温暖、食物资源充足的平原地区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山区相比,人口合理容量大不相同。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起重要作用。例如,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的地区,食物资源生产能力高,会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等不同生活水平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而过高的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会降低人口合理容量。
●对外开放程度因素:在一个对外开放的地区,资源的互补性强,可大大提高人口合理容量;反之,在一个封闭的地区,由于某些重要资源匮乏,人口合理容量大大降低。
区域资源环境是计算区域可承载人口规模的重要参数。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持能力是有一个限度的,如果人口数量超越这一限度,便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人类社会要健康、持续发展,就应该努力追求并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化不大,人口合理容量相对稳定。例如,有学者根据全球人口与水资源、土地资源及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等,初步估测目前全球人口合理容量约为60亿至77亿人。
人口合理容量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动态变化。同一时期,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水平等条件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在不同时期,同一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也各不相同。
为使我国人口规模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充分发挥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并努力提高技术水平、资源利用率以及资源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