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自然带存在着显著差异。从炎热多雨的赤道到冰雪覆盖的极地,从湿润的沿海到干燥的内陆,形成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

绿色植物是陆地自然带中的生产者,而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的种类与构成。

因此,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划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制于热量和水分条件。

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根据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地球自赤道到极地可划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和寒带苔原带等类型。

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这里降水量较少(250~450毫米/年),且集中于夏季。自然带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因纬度和热量条件不同,大致可分为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

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因纬度和热量条件不同,可分为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荒漠自然带降水稀少(小于250毫米/年),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很大。严酷的自然环境限制了许多植物的生存,多生长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类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由于食物不足,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很少,常见者如蝗虫、蜥蜴、老鼠和一些鸟类。对于干旱环境,它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如夏眠、夜行、耐旱等。荒漠属于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

活动:描述图5-17至图5-20所示陆地自然带的景观特征。

四、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认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掌握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地方分异状况,因地制宜部署农业生产,明确土地利用方式,确定农作物种植种类,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避免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