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发现了纬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地球分为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即著名的五带学说。但当时的古希腊学者对热带环境的认识不够确切,认为热带热得不可居住。这一思想影响了欧洲人近1000年。直到1419年葡萄牙亨利王子组织去非洲探险航行时,船员最恐惧的事情就是热带不可居住,看到岸边的浪花因害怕是沸水而拒不前行。
我国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一书中,指出了气候的水平分布规律,认为南北植被的差异就是气候差异所致。书中写道:“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说的就是南岭的小草冬天不凋零,山西的大树秋天落叶,闽粤沿海桃李冬天可以结实,北方沙漠地区只有夏天才可结果,完全是不同的气候造成的。
地理大发现后,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加速,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清楚、更加实际。1817年,近代地理学奠基人洪堡利用民办气象站的站点平均气温数据,绘制了世界第一幅等温线图。该图相当正确地描绘了气温的纬度地带性,指出了植被随纬度有规律地变化。
19世纪后半叶,俄国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用地带性的规律解释土壤的形成与分布,划分了土壤的地带性类型,建立了土壤地带性学说。

20世纪以来,地理学对地带性的认识更加深入。对纬度地带性做了进一步的划分:热带划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风带;热带和温带之间又划分了亚热带;温带划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寒带划分为寒带和极地带。此外,也有其他的划分方法。纬度地带性的科学认识,对人们因地制宜从事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思考:1.人们是从哪些自然地理要素认识纬度地带性规律的?经历了哪些阶段?
2.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对你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