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人口迁移具有两个重要属性:一是时间属性,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才能称为人口迁移;二是空间属性,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这就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流动行为。所以,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人口迁移。

因人口的日常通勤活动、短期旅行等而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国内迁移则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相当复杂。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往往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倾向于到高收入的地方工作,以便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高。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都有可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从而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并进而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