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风化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寒暖季节和昼夜之间的温度变化,可使岩石膨胀和收缩。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受太阳光曝晒,温度升高,表层体积膨胀,但内部很少受到热力的影响;夜间,岩石表层逐渐冷缩,内部却因受到白天传导进来的热力影响而膨胀。岩石表里反复地、不均匀地膨胀与收缩,会使岩石产生裂隙,彼此脱离,层层剥落,岩石就破碎了。填充于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分,因冰冻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称为寒冻风化。在高寒、高山及季节变化显著的地区,常在一年或一日之内,发生冰冻及解冻现象。水结冰后体积约增加1/11,在裂隙或封闭孔隙中会产生约960千克/厘米2的巨大压力,从而可以撑开和扩大裂隙;气温上升,冰融成水,继续向裂隙深处渗透,这样一冻一解,反复进行,足以使岩石崩解破碎。因此,裂隙中的冰冻作用犹如一把凿石利斧,也称为冰劈作用。

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产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所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它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物理风化的产物是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块。在干旱地区或寒冷地区,物理风化产物常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形成倒石堆(岩屑堆)。化学风化的产物一部分溶解于水,随水流失;部分难溶物质,如Al2O3、Fe2O3等,则多残留在原地。

1.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哪些地区物理风化比较强烈,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

2.风化壳的厚度与哪些条件有关?哪些地区的风化壳比较厚?为什么?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