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活动宜作为课外作业布置,以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进行课堂讨论时,可采用视频、照片等形式反映实验过程,呈现实验现象。

一、实验用品

可升降水槽(如图2-12所示,A面不光滑),掺杂少量沙子(颗粒粗细不一)的土壤,长嘴水壶,直尺,量角器等。

二、实验步骤

1.在A面铺上一层较厚的土壤,将可升降水槽的倾斜角度α调至20°。在斜面A顶端用长嘴水壶缓缓倒水,使水流呈线状,直至B面形成较明显的扇状堆积体为止。记录倒水的起止时间。

2.加快在斜面A顶端倒水的速度,倒水时间和其他操作同步骤1。3.将可升降水槽的倾斜角度α调至25°,倒水时间和其他操作同步骤1。

三、实验记录与分析

四、实验结果应用

1.根据实验现象,完成相关任务。

(1)说出实验中所观察到的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描述各自的地貌特点。

(2)讨论:在实验中,两次改变实验参数的目的是什么?其实验结果在现实中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2.在野外观察流水侵蚀、堆积地貌。

(1)在夏秋季节大雨初晴时,到野外寻找流水侵蚀的微地貌,从小沟开始,追踪其侵蚀路径,直到找到堆积区为止。观察中可拍照或画素描图。

(2)观察大地形,通过与微地貌相比较,归纳流水地貌的主要特点。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