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

问题:在古代,为什么“蜀道”那么难?现在的“蜀道”还那么难行吗?
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分布、聚落形成、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风俗习惯、文化传播等方面。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与交通联系,成为人类理想的居住地。今天,世界上的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相反,地表崎岖的山地、寒冷干燥的高原人烟稀少。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山间盆地。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深刻。海拔较低的平原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山地由于地面坡度大,不太适合大面积耕作,其中海拔低、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只能因地制宜发展高寒农牧业。
地表坡度越大,土壤越易受到侵蚀,通常坡度超过7°,就要修筑梯田才能耕作;如果超过25°,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应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坡向会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及线路布局的影响非常显著。一望无际的平原最有利于陆路交通线的建设,无论是古代的马路,还是现代的公路、铁路,其建筑成本都比较低,因此线路密度较大。在河网密布的平原,修筑公路、铁路需要架设桥梁,避开沼泽地。但是,这些地区内河航运比较发达,如欧洲的莱茵河下游地区、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形成了密集的水运网。

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公路、铁路的成本及技术难度要大得多,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铁路建设对地形坡度以及弯度的要求更高,山区铁路建设受到更大限制。为达到线路修筑的坡度要求,山区的交通线往往迂回前行,所以在坡度较陡的山地常见到“之”字形的公路。随着桥梁、隧道施工技术的进步,如今山区铁路与公路的建设难度已经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