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是指地球外部的作用力,其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主要通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作用改造地表形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并将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从长时间、大范围来看,其结果往往使地表由起伏趋向和缓。

风化

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通常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其物理性状发生变化的过程。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其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生物风化是指岩石受生物活动的影响发生物理性状、化学性质变化的过程。

风化作用的结果是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如果风化物残留原地,则称为风化壳。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风化产物也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侵蚀和搬运

侵蚀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松散、溶解和破坏,且发生位移的过程。风化和侵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物质,在自然力作用下,发生进一步较长距离位移的过程,就是搬运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是一种常见的侵蚀作用。在河流中,除流水本身的冲蚀作用外,其挟带的泥沙等物质也对河床和地表进行撞击和磨蚀。山区河流坡度较大,河床下蚀作用强;在河流转弯处,侧蚀作用加强。一般情况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坡面水流冲刷地面并下切,会形成沟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强烈侵蚀的结果。

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并挟带碎屑磨蚀岩石,这说明风力侵蚀是与风力搬运相伴而行的。风沙流是一种常见的近地面沙粒搬运现象。由于沙粒集中分布于距地表较低的高度内,故磨蚀作用在近地面最为明显。

除常见的流水和风力作用外,冰川和波浪等也会产生侵蚀和搬运作用。其中,冰川的侵蚀、搬运作用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堆积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搬运能力减弱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称为堆积作用。在沉积过程中,通常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形成砾石、砂、粉砂、黏土等颗粒或大小不同的沉积物。但是,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总之,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