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二十四节气能够揭示季节的更替、冷暖的变化、雨雪的规律、物候的变化,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划分
西周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早期天文学的发展,由此催生出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使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秦朝在二分二至的基础上,加上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到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基本确立并运用于实践。
二十四节气与气象规律
二十四节气能够很好地揭示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规律,其中有些节气说明气温的冷暖状况,有些节气说明降水的形态与多少。例如,小暑节气中的“暑”是指炎热,“小”是指炎热的程度,其时间节点是7月6—8日,“三伏天”即将到来,说明炎热的天气已经开始,但还未
到达最热的时节。再如,大雪节气直接反映降水特征,其时间节点是12月6—8日,与小雪节气相比,此时冷空气势力更加强盛,寒潮天气频发,容易带来大雪,甚至暴雪。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掌握季节,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之一。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联系,一些节气名称就由农事活动而来。例如,“谷雨”是说降雨增多对谷类作物有利,即“雨生百谷”的意思;“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的意思;“芒种”代表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
二十四节气与节庆民俗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节庆、民俗等密不可分。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冬至饺子夏至面”等谚语都是重要的生活智慧。再如,清明祭祖是中国人格外重视的祭祀活动。

活动:1.仔细识读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说出哪些节气表示季节的变换,哪些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哪些节气体现降水的变化,哪些节气显示物候的变化。
2.搜集描写节气特征的谚语,说说其蕴含的地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