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主要利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测定节气。人们将一根直立的、长度固定的杆子立在地上,这根杆子称为“表”。杆子的下方朝正北修一条土埂子,称为“圭”。每当正午,杆子的影子便投射到“圭”上,影子的长度随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观测,人们把一年中杆影最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叫作“日长至”,也就是“夏至”;把杆影最长、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叫作“日短至”,也就是“冬至”;把杆影不长也不短且日照时间和夜晚时间一样多的两天,定为“春分”和“秋分”。

1279年,元代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建造了河南登封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整个观星台相当于一个测量日影的圭表,其中城楼高9.46米,相当于“表”;正北方向设31.19米长量天尺,相当于“圭”。

在城楼房屋中间有一根横梁,每当正午,横梁的影子便投射到量天尺上,从而测量出每天正午时刻日影的长度。

除圭表测日影法,古代的人们还通过观察北斗星斗柄的指向等方法测定节气。

活动:阅读、识记《二十四节气歌》,说出每个节气的名称,推算各个节气对应的大致日期。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