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即”遥远的感知”。广义的理解,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狭义的理解,遥感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近距离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的特征和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遥感技术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一条认识地球的重要途径。
遥感影像:遥感影像是各种传感器所获信息的产物,是遥感探测目标的信息载体,主要包括航空像片和卫星影像。遥感影像由成千上万的像元组成。像元是遥感影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简称图像分辨率。1米分辨率指影像上的一个像元表示地面上l平方米的范围。由此可知,该数值越小,影像显示地表信息细节的能力越强,分辨率就越高。

遥感影像有黑白和彩色之分。黑白影像是根据物体的灰度差异呈现的,一般建筑物颜色较浅,草地和森林颜色较深。彩色影像有真彩色和假彩色之分,真彩色影像上地物颜色能够真实反映实际地物的颜色特征,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假彩色影像是将图像上地物颜色转变为与实际地物不一致的色彩,可以提高特定目标物的可鉴定度。在图4-2-8的假彩色影像上,草、树和庄稼覆盖区域为红色,水为灰色和蓝色,建筑物为蓝灰色。假彩色影像中地物的色彩并不固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读。

名词链接:灰度:指组成黑白图像中表示黑色的深浅程度的相对比例。
遥感的应用:目前,遥感已经广泛应用于自然地理研究的诸多领域,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的调查和监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识别不同的地貌类型,观测全球气候变化,监测海水运动与变化,识别植被类型与分布结构,监测灾害并预警等,都少不了遥感技术的应用。
在环境和灾害监测方面,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区域的环境和灾害信息,及时发现环境和灾害的变化,预测将要出现的问题。由遥感技术获得的环境和灾害动态观测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分析和处理,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