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叫地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叫地震灾害。地球上每年发生约数百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地震是人们感觉不到的。造成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10多次,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1~2次。

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形成地震。除了构造运动,人类活动有时也会产生或者诱发地震,例如水库蓄水、人工爆破和核试验等都可能产生或者诱发地震。

引发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地称为震源,震源垂直向上到地面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上方正对着地面上的位置称为震中。人们所在的地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根据释放能量大小将地震划分的不同等级,称为震级。一般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离震中越近,人口越密集,建筑物防震性能越差,地震灾害越严重。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分布于三个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的交接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位于板块的拉张边界上。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再加上内部断层众多,因此地震频发。根据我国历史上地震的发生情况,可以划分出四大地震带,即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