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然而,近些年来,每逢雨季,我国自北向南,一些城市内涝问题严重,人们戏称到城市“看海”。如何发挥土壤蓄水功能,是解决城市“看海”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

对这一课题的探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资料1 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缺失

土壤截留的降水越多,降水通过它流到河流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削减了洪峰,因此降低了洪灾的风险。1米厚的多孔隙土壤能截留300毫米的降水量。

用沥青或者混凝土之类的不透水层覆盖的土地,降水无法向土壤下渗。城市中大面积的土地表面被硬化,一旦发生强降雨,产生的径流量很容易超过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在地面积水成涝。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在局部地区造成重大暴雨洪涝灾害。

1. 城市大面积土地表面被硬化,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 以北京为例,说明土壤对蓄积雨水和减轻洪涝灾害的意义。

资料2 雨水花园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个新建住宅区为每栋住宅配建30—40平方米的蓄积雨水的场地,称为“雨水花园”。经过数年的追踪监测,发现雨水花园平均减少了75%—80%地面雨水径流量。此后,世界各地开始建设各种各样的雨水花园(图5.23)。

  1.  从对雨水下渗、净化、蓄积、利用等方面,说明雨水花园的作用。

2. 雨水花园还有哪些作用?

资料3 海绵城市

2012年,我国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希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此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并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图5.24)。2014年年底,中央政府决定支持海绵城市的试点工作。

1. 推想海绵城市地面材料的特点。

2. 从雨水花园到海绵城市,对城市雨洪控制的思想有哪些发展?

3. 在什么自然条件下的城市宜建海绵城市?

问题探讨

从雨水花园到海绵城市,人们找到了一条解决城市“看海”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有可能成为城市建设的一场革命。针对我国的大多数城市,解决“看海”问题存在哪些现实困难?如何应对?请与同学们一起探讨。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