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前者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后者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峰林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不足百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阅读:溶洞与喀斯特沉积地貌

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在溶洞内,含Ca(HCO3)2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2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3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下载PDF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