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前引入

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图2.30)。这种五颜六色的建筑景观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何关联?

下载PDF

地域文化

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图2.31)。

下载PDF

活动:理解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横断山区(图2.32)。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秋收以后到次年春播以前的休耕时节,是这里的旅游旺季。层层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宛如一幅幅油画,吸引了无数游客。

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等民族就开辟了梯田,种植水稻(图2.33)。稻田的灌溉依赖山泉溪流。经长时间摸索,人们发现森林是涵养水源的宝库,必须保证山上的森林面积足够大,水源才能常年不枯,于是民间规定特定范围的森林不得砍伐。

这里处于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不稳定,季节分配也不均匀。为了缓解用水矛盾,村民修筑了沟渠,连接各家的稻田。每个村都选出一位正直公正、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分水官,负责分配每一田块的用水量。各村之间也有分水的约定。

尤其在干旱的季节,分水制度更为重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体现红河哈尼梯田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文化的描述。

生产活动用水、用地制度价值观、审美情趣

2.讨论这些地域文化是否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不同地方传播。

下载PDF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图2.33展示了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而地域文化就蕴含在其中。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而农田则分布在相对较低的平坦区域。这种“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图2.34),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除了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还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例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以圆楼和方楼最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图2.35)。

案例:宏村景观与地域文化

宏村位于皖南山区,历史上属于古徽州,因其独特的村落布局和古建筑遗存体现了徽州的地域文化,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图2.36)。整个村子的布局与水密不可分,顺地势、水势,引溪流、汇泉水,构建了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村落水系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村中有承志堂、乐叙堂等祠堂,以及南湖书院等,这些建筑组合体现着当地的耕读文化。

下载PDF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地域文化同样体现在城镇景观中。相比很多现代城镇都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之类的灰色调,有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例如,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图2.37),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图2.38)。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就与该港口城市同欧洲的贸易往来有很大关系。港口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这种习俗就一直延续到城市的建筑风貌上。

城镇中的各种建筑,不单纯是为某种用途而建造的,它还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例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在全国各地的矩形院落中独树一帜(图2.39)。

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在城镇景观的设计中,如何融合地域文化,体现尊重自然、追求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创造灿烂文化,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共同的追求。

下载PDF

案例:人家尽枕河

苏州位于太湖之滨,是大运河沿岸的商贸重镇,素有“水城”之称,曾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两千余年来,苏州基本保持着“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城内有“三横四直”的骨干水系通向千家万户。传统民居临水而建,多为二三层的砖木结构楼房,有些会修建阁楼。沿河房屋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外墙多为白色,屋顶用青灰小瓦,木质柱廊漆以黑、褐色,淡雅朴素。纵横交错的水道既是交通通道,也是商贸通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这是唐朝诗人杜荀鹤对苏州水乡景观的生动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工业化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苏州的历史街区见不到高楼大厦和现代风格的建筑,仍然维持着水、陆双棋盘格局,临河建筑仍保持粉墙黛瓦的传统风格(图2.40)。

下载PDF

活动:调查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

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独特的地域文化?有哪些代表性的城镇或乡村景观?这些文化景观是否得到了妥善的保护?请参考下面的步骤,以“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为题展开调查。

1. 选择一处能反映家乡地域文化特点的景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填写表2.1。

2. 查找资料,分析该景观如何反映当地的地域文化。

要点提示:景观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有哪些?景观体现的地域文化是什么?景观形成后如何影响当地人的生活?

3.该景观是否受到了保护,受到保护的程度是否足够?

要点提示:目前该景观是否存在破损情况? 该景观是否经历过翻修?由谁负责保护?是否进行了旅游开发,开发的程度是否恰当?

4. 每组根据调查结果制作一张墙报,在班级或校园里展示。

要点提示:墙报不仅要突出主题,图文并茂,还要进行艺术性的设计。墙报在形式上可以采用手绘画、地图、照片等,还应配有图片的解说词。墙报在内容上应当完整地呈现调查结果。

下载PDF

探索: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象征。”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指合在一起,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北京的四合院建筑雅致,结构巧妙,数量众多。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它为居住者提供了比较私密的庭院空间,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

思考:四合院的布局和建筑样式,体现了什么样的地域文化?

学习指南: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怎么体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怎么体现?

提示:结合实例体会地域文化对乡村和城市的影响。本节的主要概念是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

下载PDF

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

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较为具体,常常与特定的地方相联系,如我国的岭南文化、徽州文化等。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地域文化景观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阅读: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指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如建筑、服饰等。精神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各种制度等。文化景观的形成、发展与地区的自然环境、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

名词链接:景观:景观是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特定地区所能看到的全部地表景象。

下载PDF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乡村作为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的聚落类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并留传了众多独特的景观风貌,主要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

依据当地不同的条件,村民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或渔业等不同的生产活动,乡村可分别形成农村、牧村、渔村等村落类型。

在自然环境、经济特征和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不同村落类型的景观也不同。

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房屋景观,造型独特,各具风格,如四合院、皖南徽派民居、客家土楼、窑洞、蒙古包和吊脚楼等。这些传统民居的形成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乡村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传统民居记录着乡村地域的人类活动历史,传承着地域文化。

村民不同的生产活动往往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景观,主要有耕地作物、草原牲畜、水面渔船等。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产方式,同类生产活动会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土地利用景观。耕地作物可进一步分为水田稻作、旱地旱作等;旱地旱作也会有精耕细作和机械化大农场等不同景观。

思考: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下载PDF

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聚地,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地域文化对其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与乡村景观相比,城市景观结构复杂,建筑密集,受第二、三产业影响更大。

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

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布局: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很多城市保留着大量历史建筑,如广场、教堂和街道等。这些城市多建于中世纪,受神学思想的影响,在建造城市时,往往以教堂、城堡等为中心,城墙包围着街市。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近代产业革命后建起的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具有多元的地域文化,城市布局和建筑融合了自由、活泼、创新等人文元素。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从中心区向外,建筑物高度大幅下降,郊区建筑物高度很低。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城市讲究左右对称、规矩和等级。尤其是都城,一般都有二重或三重城墙,宫城居城市中心位置;城市布局讲究中轴对称,道路多规划为棋盘格式;民居建筑多面南背北,正门多为南门。

地域文化与建筑周格: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物的对称布局和自然的协调,建筑结构多以木结构为主。西方建筑强调本身的雕塑美,使用较多的几何形体,建筑结构多以石结构为主。这些地域文化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巨大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景观。

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例如,洪涝灾害多发地区的人们学会了建造高地基房屋。即使搬迁到不受洪涝威胁的地方,仍会继续兴建高地基房屋,因为这种风格已经成为建筑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轻易改变。

下载PDF

阅读:城市色彩与地域文化

色彩是体现建筑风格的主妥因素,城市景观的色彩体现城市的个性。地域文化对一个城市主色调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下载PDF

案例研究:徽州文化

徽州古种、新安那,今大部分地区属安徽省.黄山市。1教州文化崛起于南宋,经元朝的发展,明清时达到鼎盛。明清时期徽州府辖教县、休宁、委源、祁门、跨县、绩溪六县。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微州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商业、理学、医学、戏剧、版画、篆刻、雕刻和建筑等很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微菜、徽少I’!茶道和微州方言等也独具一格。

徽州人由移民而来。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人口较大规模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中原文化。尤其是宋朝时期,由于北方金人不断南侵,临安(今杭州)成为南宋王朝的京城。徽州靠近临安,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崛起。

徽州地处低山丘陵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田少地痹,粮食不能自给。随着迁入人口的增加,”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明中叶以后,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增多,传统的抑商政策开始削弱,商人的地位有所上升,商帮开始出现,微商便是徽籍人的商帮。清时,徽州商帮跃升为全国十大商帮之首,其中尤以盐商、木商、茶商、典当商四项为最盛,经营面向全国,远涉海外。徽商对徽州文化影响极大。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微商为微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没有徽商就不会有如此灿烂的徽州文化。

徽商作为当时中国一代封建商帮,注重贾儒结合、贾官结合,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和乡缘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微商致富还乡,争相在家乡兴建土木,如建住宅、兴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和寺庙及修桥补路等。现徽州境内保存着众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筑风格颇具特色,与明清民居一道被誉为古建三绝。徽州的地理坏境具有”群山环抱,盆地居中”的地形结构特枉。

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具有较好的封闭性,利于保持区域内部人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尽管有以新安江为主干流,纵横便利的水系保持与外界联系,但总的来说,这种盆地坏境强化了地域文化特色。

思考:1.微州文化有什么特色?徽州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2.徽州文化的景观有什么特色?

下载PDF

作业题

1.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广东省广州市的骑楼出现于20世纪初,是中西合壁的建筑,体现了广牵文化的包容性和文化传承的精神。其建筑形式多样,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楼房,用来住人。廊道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

(1)查找相关资料,分析骑楼在广州市广为分布的原因。

(2)广州市骑楼体现了什么地域文化?

2根据图文材料,思考哪些方面体现了地域文化对平遥古城的影响。

平遥古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县城,是由完整的城墙、街道、店铺、庙宇和民居等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1997年,平遥古JÀ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始建于西周,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现有古城墙为明代所建,墙身素土务实,外包砖忍,城墙建有3000个垛口,71庄敌楼和1庄魁呈阁,象征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城池设有六道门,外面筑有城楼,南北各一,京西各二。域中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遵循”左祖右手土””左文右式””文式对应””上下有序”的礼制,形成相互对称的建筑布局。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的居民区、广场等使用”曼哈顿””泰晤士””维也纳””地中海”等外国地名。有些人觉得用了外国地名,品位就提高了,商业炒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地名承载了各地的地理、历史、文化信息。各地地形气候、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因此也会形成不同的”地名文化”。盲目使用外国地名,会造成传统文化的断代。

课题:检查进度:与自己所在活动小组的同学一起统计所调查城镇各个时期人口数量,在地图上标出用地范围的变化。

下载PDF

探究

在澳大利亚南部城市库伯佩迪的矿山里,修建有许多由宝石矿演变而来的地下住宅。1915年,库伯佩迪发现了宝石矿,人口在此陆续聚集。但这里的气候并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大部分矿工不得不停留在矿井里躲避室外极端的天气,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开凿矿井工作艰辛,早期的地下住宅规模甚小,只能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随着生产设备的普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地下住宅的规模逐渐扩大,功能日趋完善,并出现了教堂、旅馆等建筑。如今,库伯佩迪的居民几乎全部住到了地下,变成了独特的风景线,还吸引了众多的观光客。

1.查找库伯佩迪的气候资料,说明其气候特点,并判断其类型。

2.说一说库伯佩迪的地下民居特点。

下载PDF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它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更是文化建设创新的主要源泉。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内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城乡景观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一方面,河流—森林—梯田—村寨共同构成人与自然协调的美丽乡村;另一方面,哈尼梯田地区流传下来的古代分水制度,也体现了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各大洲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同纬度之间,不同海拔之间,城乡景观均存在显著差异。地域文化对城乡建设具有深刻影响,而城乡建设反过来又影响并提升了地域文化。

下载PDF

阅读:徽州文化

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直至1987年,徽州作为一个地域名称一直沿用,所辖地域相对稳定,为徽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08年原文化部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范围为安徽黄山市全境、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总面积13881平方千米,人口约200万。

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接壤地区,群山环抱。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促成了徽州文化的全面发展。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徽派建筑、徽墨歙砚、新安理学、新安教育、徽剧、徽菜、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人地观,也深受移民文化、宗族文化和皖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徽州文化崛起于北宋后期,鼎盛于明清时期,目前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列为我国三大地域文化。

下载PDF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世界各地的城乡建设不仅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而且还打上了地域文化的深刻烙印。地域文化对城乡建设的影响非常广泛,集中体现在民居特色、城市格局和建筑风格等方面。

  • 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

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

  • 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都城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我国著名古都较多,比如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文荟萃,名胜云集,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欧洲城市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法国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而意大利威尼斯依赖当地发达的商贸海运业兴起,市区建在离陆地4千米的118个小岛上,有177条水道贯通其间,400多座桥梁将各岛连为一体,以舟代车,有“水上城市”之称。

美国城市由于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中心多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并逐渐形成连绵的城市带。美国首都华盛顿以建于国会山上的国会大厦为中心,分为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四个扇形区,街道以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命名。

  • 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我国城乡建设历史悠久,“天人合一”的思想延续贯穿,砖墙木梁架结构广泛流行,斗拱飞檐和雕梁画栋是我国特有的建筑风格。西方建筑中柱廊、尖塔、喷泉、雕塑等特点明显。这些建筑风格是在各地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生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建筑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地域文化发生变化,或者受其他地域文化的渗透影响,相应地,建筑风格也会随之变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有些地区城乡建设无序推进,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导致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因而,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就显得格外重要。

下载PDF

阅读:四合院

四合院的空间结构,沿南北纵轴对称布局,由四面房屋围合成相对封闭独立的院落。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小到只有一进,大者可达数进。

一般来说,四合院坐北朝南,由北侧的正房、南侧的倒座房、东西两侧的厢房组成,大门位于宅院的东南角。宅院中部的开敞空间,是家庭成员劳作、休闲的场所,大多种植观赏性花木。依据我国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家庭成员居住在不同的房间里,长辈居正房,晚辈住厢房,佣人住倒座房。

我国的四合院以明清、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区最为典型。其他地方的四合院,因当地的气温、日照、降水、风向等因素不同而各有特色。

活动

观察下列图中的各民居,看一看它们具备什么样的特色。这些民居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又反映出什么样的地域文化?

下载PDF

阅读:我国古代城市建设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强调天地人和,依山傍水,城市与大自然融合发展。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市的北部为皇城,城市的东部和西部居住着王公贵族,城市的南部和外围为平民居住区,东西两市为商业区。这种空间布局体现了皇权至上、中轴线对称的封建社会城市的建设思路。

南宋平江府(今苏州)的规划,注重发挥南方水乡的特色,将城市布局与河网水系相结合,引水入城,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系统,有河有路有桥,舟楫车马兼备。街坊建筑与河网结合,形成“前街后河”的江南水乡景色。

明清北京城以皇城居中,中轴线对称,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位于四周,代表“天南地北,日东月西”,一条南北向的主轴线贯穿全城。功能分区明确,道路秩序井然。为了改善平原单调的景观,都城建设的一大特色是“挖池筑丘”,不仅解决了漕粮运输和给排水的问题,而且营造了广阔的水面和生动的天际轮廓线。

下载PDF

阅读:上海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融汇了西方建筑风格和传统汉族民居特点,是最具上海特色的老式民宅。19世纪后期,在上海陆续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的住宅。由于建筑外门选用石料做门框,故称为“石库门”。伴随着大上海的兴起,都市洋场风情打破了传统庭院式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小家庭和单身移民特点的石库门弄堂文化。

下载PDF

活动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西部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诸葛八卦村的中间是一口池塘,叫作钟池,是八卦村的核心所在。钟池半边有水半边为陆,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小巷又派生出许多纵横相连的小巷,似通非通,犹如迷宫一样。外人进入小巷,往往易进难出,甚至迷失方向。

(1)描述诸葛八卦村村落的布局特点,讨论该村落的布局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2)我国一些古村古镇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旅游品牌价值高。例如,广西灵川的江头村,据传居民是北宋周敦颐的后裔,“爱莲文化”和“阴阳太极理学文化”贯穿于建筑群中。结合材料,讨论诸葛八卦村的旅游品牌价值。

(3)旅游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古村古镇的经济收入,缓解其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过大的游客量对古村古镇的保护将构成极大的威胁,可能使当地古朴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无形遗产在短时间内迅速衰减甚至消失。考察家乡的一个古村古镇,了解它已经受到或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针对其开发与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2.与传统城市建筑相比,现代城市建筑的地区差异逐渐缩小,几乎千城一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城市建设中的“大拆大建”现象?又如何处理好现代化和弘扬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下载PDF

一、地域文化

我国各地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问题:中国各地的民居建筑景观有什么特点?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什么关系?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例如,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梯田分水制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一直发挥着作用。

活动:探究地域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不同地区形成了生产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方言及戏曲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以你熟悉的某一区域为例,说说当地的文化特色。

下载PDF

知识窗: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

●区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其中,“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其范围大小不等。

●多样性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类型、组成和景观等方面,根据属性可划分为有形地域文化和无形地域文化。前者一般以物质形态存在,较为具体,例如民居建筑、遗迹遗址等;后者主要包括节日庆典、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相对抽象。

●独特性地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

●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

下载PDF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城乡景观是城镇和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其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大尺度如一个聚落,中尺度如某城市中轴线,小尺度如乡村的一座古建筑。地域文化往往体现在城乡生产景观、聚落景观以及建筑格局和主体建筑物风貌等方面。

从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来看,同属农耕文化的不同文化区往往形成各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例如,东北黑土地文化区的黑龙江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平整的水稻田一望无际,附近的屯子居民可达数千户;而云贵高原文化区的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居民种植水稻的梯田层层叠叠,村寨则多修筑在山上。

从城市建筑的格局和景观来看,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例如,在“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中华文化影响下,形成了浙江省杭州市、山东省济南市等一批依山傍水、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水风光城市”。

地域文化在国外城市的建筑格局及建筑物风貌上的体现也十分明显。例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市中住宅往往临架在水面之上,商业建筑也多直面运河,所用的建筑材料以耐水的石材为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水城”景观。

地域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城乡传统建筑、历史街区及民间文化艺术等方面。例如,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骑楼,见证了湿热多雨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的地域文化。

下载PDF

知识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2013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梯田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写道: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一种人与环境互动的重要模式。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创下的杰作。在哈尼村寨上方,茂密的森林涵养水源并为村民提供建房木材和生火的薪炭。村寨下方层层叠叠的千百级梯田种植水稻,细水长流,确保稻谷生长和丰收。梯田随地形地势变化因地制宜,缓坡地大开垦大田,陡坡地小则开垦小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形状各异的梯田连绵成片,每片面积达千亩。一面坡上最多可开出3000多级梯田,多达万亩。梯田从河谷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可到达水稻生长的最高极限。

下载PDF

活动:探究历史文化名村

安徽黄山脚下的唐模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气候湿润,河网纵横,村口石坊、石桥古朴雅致,百年古树一字排开,村里徽派民居沿檀干溪而建,错落有致。水街则是夹溪而建的街道市井。

查找资料,说说徽州文化在唐模村的体现。

下载PDF

三、案例:特色民居建筑——福建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山区,大多为客家人所建,又称“客家土楼”。土楼是历史悠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总数达数千座,素有“东方古城堡”“世界民居建筑奇葩”之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客家土楼形成于宋元时期,经明清和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延续至今。土楼多建在山区范围狭小的平地或较平缓的斜坡上,以当地的土、石、木、竹等作建筑材料,在施工中则沿袭了中原地区汉族建筑技艺。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一般高三四层,第一、二层无窗,仅有的大门一关,便成为坚不可摧的堡垒,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生。为确保工程质量,宽厚的外墙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与一定比例的石灰、黏土拌和,用夹墙板夯筑而成,关键部位还掺入糯米浆、红糖汁,以增强黏性。土墙内侧用木板分隔成众多房间,并有走廊相通,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等特点。

土楼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从建筑选址看,由于平地已由原住民所占,作为外来移民,客家人只得在山区建造房舍,故而当地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从建筑景观看,土楼保留了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建筑造型以圆形、方形最为常见,圆楼直径可达数十米,几十户、数百人同住一座楼。土楼除了防御盗匪打劫、抵御山中猛兽袭击以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通风及采光好等特点,并因墙体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下载PDF

知识窗:客家文化

客家人原是从中原地区南迁的汉族人。为免受北方边疆部族的侵扰,东晋(317年)以来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辗转至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山区落籍繁衍,故而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住民。客家文化植根于古代中原地区传统汉族文化,在长期移民生活中适应了南方山区地理环境,并融合当地畲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从而成为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主要包括闽西“围城式土楼”、粤东地区“围龙屋”民居建筑等历史文物遗迹,保留古汉语音韵和语词的客家方言文化教育,以及客家山歌等民间文化艺术。

下载PDF

活动:探究家乡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

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景观为例探究城乡景观体现的地域文化,一般可按以下步骤:

●确定景观的基本功能:农田。

●确定景观的位置和占地范围:云南省红河州的许多山地。

●确定景观所处的地域范围:较小尺度的地域是红河州,较大尺度的地域是中国西南地区。

●确定景观所处的功能区或文化区,进而判断该景观所体现的功能区或文化区的特点:景观体现了云南省红河州山区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山区农业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

●判断景观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地域文化属于哪些人:红河哈尼梯田象征当地人民勤劳的品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不仅是当地人,也是世界人民的愿望,因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分析家乡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并推测该景观未来可能是被重视、被忽视还是自行消失。

2.与同学探讨如何保护地域文化。

下载PDF

地域文化与民居特征分析学案

日本:合掌

是日本一种非常特殊的民居建筑形式。典型的全木质建筑,不使用钉子,坚固耐用。屋顶用茅草铺就,因屋顶的形状如同两手合握一般,所以这种建筑被称为“合掌造”。屋顶的倾斜度有50-60°。除了可以防止厚重的积雪压垮房屋,也能减轻除雪的负担。

竹楼

云南处在南亚热带,接近热带,建竹楼所用竹子原料丰富,建设费用低;下层四面空旷,上层易于通风,冬暖夏凉。竹楼一防潮湿,二可散热通风,三可避虫兽侵袭,四可避洪水冲击。每年雨量集中,常发洪水。竹楼下架空有利于洪水的通过。云南地震多发,竹楼相对于其他建筑,更有利于防震。

廊 桥

亦称虹桥、蜈蚣桥等,闽浙边界山区,尤其在浙江泰顺,泰顺因此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有顶盖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

半边房:房子半边盖

陕西关中,山西,宁夏均有分布。陕西地处内陆,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外墙也可以防风沙。少雨干旱的大陆性干燥气候,使得雨水格外珍贵,下雨要让雨水流到自家院子。

雪 屋

北极附近气温极低,帐篷无法御寒,爱斯基摩人建造圆顶雪屋,迁入地下居住。半球形的雪屋从外表看很像一口大锅扣在地上,或者像一个小小的蒙古包。雪屋入口低矮窄小,减少热量散失,一间雪屋的平均寿命在五十天左右。

西欧北欧草皮屋

草皮屋始于维京和中世纪时代。西欧北欧有着大片的森林与寒冷漫长的冬季,人们用木头造小屋,在屋顶上铺上土壤种上小草,屋顶上的草皮可以吸收雨水,冬天时可以隔绝寒气的侵袭,夏天时又可以把暑热阻挡在外,以阻隔外界的寒冷。

骑楼

骑楼是针对南方日烈雨多而创造的一种临街建筑方式。广东夏日炎热多骤雨,台风也欢喜出奇不意来临,于是就因地制宜地建筑楼房。临街一楼是店铺及行人街道,二楼以上的居室跨人行道而建,为行走的人遮阳挡雨。

蒙古包

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当地降水少,便于拆迁,适合放牧。蒙古包无棱无角呈圆形流线形。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

台湾地下屋

兰屿岛的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台风来时,风力大,破坏力强;台风过后,酷热难当。当地达悟族人营造了这种“地窖式”民居,优点突出,可躲避台风,且住起来冬暖夏凉,能采光通风,排水良好,极具特色。

江南吊脚楼、四川丹巴藏寨、傈僳族千脚落地房

利用山丘的坡度, 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或出挑楼层和廊檐,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 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 ,使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 ,相互衔接。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面街背河,顺河展开。河谷平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船型屋

 船型屋外形为拱形状,远看如一艘倒扣的船,这种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黎族人民就地取材,以黄泥为地,用稻草粘土筑墙,竹子和木头搭架,再用藤条固定,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茅草屋面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屋内冬暖夏凉。但原木和竹子易生虫,茅草易腐烂,5年到8年房子就要翻新一次。
    

云南 “一颗印”

云南一种两层楼的小型院落民居,因建筑外形方正,而墙面较高,造型上犹为一枚方印,因而得其名。“一颗印”建筑实际上是北方四合院在南方的形式。南方的四合院受到人口密集、建筑面积有限,加上云南地形多山地,气候多雨的诸多客观条件限制,北方四合院在云南就变成“一颗印”,但是,这种改变并不是单纯的缩小,例如:因为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外墙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只有在天共里,才开大窗等等。天井用于采光、通风,天井狭小,廊檐宽大、连通,便于雨天通行,避免强光照射,遮荫。

大理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

风影响房屋朝向、街道走向。正房大多坐西朝东(受地形影响,常年以偏西风为主),正房对面是照壁,照壁一般漆成白色(反射太阳光,为正房提供充足光线),廊檐较宽(防雨、遮荫)。

广东 镬耳屋

岭南传统广府民居的代表,分布于大珠江三角洲、粤西地区。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镬耳的山墙可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也有以牡蛎壳代替青砖建造的镬耳屋,冬暖夏凉。

胶东半岛 海草房

胶东半岛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当地居民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覆盖屋顶,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

黄土高原 地坑院

黄土塬上地区缺乏森林资源,建造房屋材料少。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地下住人,地上打场可以晾晒农作物。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有栏马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存放粮食的窑洞开有与地面相通的“马眼”,收获季节可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屋内放置的粮囤中,方便省事等等。地坑院的不足:地下建筑不通风,空气质量差,易潮湿,食物易霉变,雨季怕积水,内部改造困难。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楼。乡间和山区的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为三层:一层关栏牲畜,二层当卧室、厨房和储藏室,三层设经堂。平顶用来晾晒谷物。屋顶插经幡,房屋旁一般有转经简。

特鲁里尖顶石屋

地中海夏季炎热,当地农民搭这种“窝棚”,供田间休息避暑之用。石灰岩块的房舍,坚固、干燥,住着这种房子里冬暖夏凉,悠闲舒适。当地缺少高大树木,附近石矿石材又比较贵,但遍地可见小块石灰石,于是人们就地取材用石灰岩建屋。

蜂巢屋

哈兰位于土耳其东南部。面对干旱和欠缺木材的环境,当地人便就地取材,用泥土筑起仿如巨型山坟的土塔。蜂巢屋最初以泥土和动物粪便建造,后来才加入砖头作支撑结构。一般的蜂巢屋由3至4座土塔相连,目的是增加使用面积,而土塔面层的泥土有保持室内恒温以达冬暖夏凉的妙用。

福建土楼

土楼内外不设阳台,但土楼坐北朝南,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到了中午,太阳便可照到天井,使得楼内光照充足。尤其是圆楼,因为其面积庞大,所以日照面积也就越大,得到的光照就越充足,太阳就可以照到每一个死角,同时又达到防潮防湿的作用。

土楼屋顶的外坡要比内坡长,这有利于防止雨水下渗到土墙而引起的坍塌。其墙角用石料砌成,往往也比较高,可以防止发大水时墙角被冲垮的引患。在夯墙时,把竹条当作如今的钢筋放到墙内,由于竹条坚硬且富有弹性,整体性能良好,所以地震发生时,墙内的竹条会被拉直,使得墙体不易倒塌,过后,竹条会受到圆楼回心力的作用,自然合回去,取得抗震的良好效果。夯筑成了厚实严密的墙体,这样可以防止台风的侵袭,也起到御敌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隔热的目的,住在土楼里的人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冬暖夏凉。土楼通常不会建在山顶上。几乎所有的土楼都位于谷底,理想的情况下背后靠山,前面有水流过。

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以北房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庭院方正,利于冬季采光取暖。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沙很大,院墙加高。

围屋

客家围屋是中国客家文化中重要的特色民居建筑,客家围屋通常由外围围合部分和内部核心部分组成,其中祠堂、堂间、横屋、围屋、炮楼、天街、天井、化胎、禾坪、月池等是客家围屋的重要构成要素。围屋其建筑形式的成因受限于颠沛流离所形成的“防御心理”和丘陵地貌的“自然条件”。

开平碉楼

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设计者或工匠按照主人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和建筑要素糅合在一起,自成一体,这些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元素在碉楼中和谐共处。主要特征:墙体厚实,铁门钢窗,门窗窄小,墙体上设有枪洞。

其他版本对应知识点分析解读

多样性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类型、组成和景观等方面,根据属性可划分为有形地域文化和无形地域文化。前者一般以物质形态存在,较为具体,例如民居建筑、遗迹遗址等;后者主要包括节日庆典、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相对抽象。

乡村作为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的聚落类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并留传了众多独特的景观风貌,主要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村民不同的生产活动往往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景观,主要有耕地作物、草原牲畜、水面渔船等。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产方式,同类生产活动会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土地利用景观。耕地作物可进一步分为水田稻作、旱地旱作等;旱地旱作也会有精耕细作和机械化大农场等不同景观。

旅游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古村古镇的经济收入,缓解其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过大的游客量对古村古镇的保护将构成极大的威胁,可能使当地古朴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无形遗产在短时间内迅速衰减甚至消失。

徽州文化

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接壤地区,群山环抱。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促成了徽州文化的全面发展。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徽派建筑、徽墨歙砚、新安理学、新安教育、徽剧、徽菜、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人地观,也深受移民文化、宗族文化和皖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徽州文化崛起于北宋后期,鼎盛于明清时期,目前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列为我国三大地域文化。

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景观为例探究城乡景观体现的地域文化,一般可按以下步骤:

●确定景观的基本功能:农田。

●确定景观的位置和占地范围:云南省红河州的许多山地。

●确定景观所处的地域范围:较小尺度的地域是红河州,较大尺度的地域是中国西南地区。

●确定景观所处的功能区或文化区,进而判断该景观所体现的功能区或文化区的特点:景观体现了云南省红河州山区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山区农业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

●判断景观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地域文化属于哪些人:红河哈尼梯田象征当地人民勤劳的品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不仅是当地人,也是世界人民的愿望,因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下载PDF

滚动至顶部